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最話FunTalk(ID:gh_29e3081c421f),作者:王芳潔,編輯:楊羽,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前幾天,在快手擁有23.7萬粉絲的“農民工川哥”發了一條視頻。
“在工地上幹了三十年,今年52歲了,再幹兩年上了60歲,人家就不要囉。”話雖然是笑着説的,聽起來卻心酸。他指的是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多地出台了超齡農民工清退令,禁止18週歲以下、60週歲以上男性和55週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施工作業。
文化水平不高的川哥用了一個文縐縐的詞來形容這些農民工的狀態——何去何從。雖然他們也知道,很多上了60歲的人,“有點費力,有點力不從心。工地上,架子工,打混凝土,木工,都是高空作業,有時候出了啥子問題,對家裏人都是很大的負擔。”
但話也要分兩頭説:“如果不要我們在工地上乾的話,也是不得行的。現在工地上,二十幾,三十幾的年輕人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50到60歲之間的。因為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才肯在工地上幹,下一代有幾個願意。有是有,那是稀少。”
川哥口中的這一代人,主要指的就是60後和70後人羣。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開啓,這代人正值壯年,開始了一次波瀾壯闊的人口遷徙,從農村到城市。因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這批外來務工者很多都進入了建築工地,成為建築產業工人。
現在,這批人正在老去,將漸漸離開工地,但他們的下一代中,願意重走老路的人是越來越少。
2021年4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其中40歲及以下農民工所佔比重為49.4%,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50歲以上農民工所佔比重為26.4%,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佔比繼續提高。根據這些數據測算,2020年50歲以上農民工總數為7540萬人,比2018年增加1081萬人。
因為當下已值2022年,所以未來8年裏,這7540萬人將陸續離開建築工地,按照目前的農民工年齡結構特徵,新的勞動力供給將不足以彌補差額。只是矛盾的地方在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卻還有一段路要走,各地的城市更新也在漸次開展當中。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人口的城鎮化率為64.72%,剛好處於城鎮化的中期,增長斜率還非常高,聯合國預計中國要到2033年才進入城鎮化的後期。
這將帶來一個具有多面性的社會問題,一邊是超齡農民工覺得自己還有勞動能力,不願意放棄工作,並且接下來返鄉農民工養家、養老的問題也需要妥善解決。
而另一方面,隨着超齡農民工到站下車,如何吸引新一代年輕人進入建築工地,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年輕人不願意進建築工地,是因為工資低嗎?這大概是很多人的直覺,並且這種刻板印象還包括包工頭拖欠工資,導致農民工收入沒有保障。
但實際情況已今非昔比。
2021年末,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現在建築工地的工人工資是多少?
有很多人回答了這個問題。其中一個説,工地現場普通分為三大工種,混凝土工(俗稱“打灰工”),技術要求含量最低,一般180——200(元/每天)左右。也有月薪制的,5000(元)左右。鋼筋工,200——240(元/每天),木工,220——260(元/每天),另外還有“包工”,有可能達到4、5百(元/每天)。架子工工人大概是220~240(元/每天)。還有一種情況是,組建“突擊隊”,不固定在某工地幹到底,哪裏缺人就去哪。比如基坑突擊,這類工資一般240~300(元/每天)。
這樣算下來,一個工人每月收入應在4000元以上,高的甚至可以達到上萬元。另據一篇報道,當下一名油漆工師傅,月收入能達到3萬元,活多的時候甚至是5萬元。
這些數字符合官方統計。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9251萬人,比上年增長了2.4%,全國農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長了8.8%。其中,月均收入比較高的農民工工種就是建築工人和交通運輸工人,兩個行業的人均收入都超過了4000元。
但是較高收入的背後,是常年的風吹日曬和高強度勞作。
例如,在建築行業,鋼筋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工種,薪資待遇也不錯,尤其能夠看懂圖紙、經驗豐富的鋼筋師傅,那是非常吃香的。但鋼筋工是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要麼在地上蹲一天,要麼在高處彎腰一天;扛鋼筋也是經常的事情,並且幹活幾乎都在户外。
另一種工種是電焊工,有門檻,並且薪資很高。但電焊工避免不了職業傷害,最直觀的就是麪皮蜕皮,眼睛視力受損,再加上長期被輻射,吸入廢氣對身體的破壞性特別強;而且在燒電焊時還容易被燙傷,即使是大夏天也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
目前,電焊工已成為市場上供給最稀缺的職業之一,曾連續幾個季度登上了“最缺工”前十名。
二所以,即便農民工的普遍收入已經接近於本科畢業生,一些技術工種的收入甚至高於城市白領,也沒有多少80後和90後願意加入這個羣體。
年輕人不願去工地上“搬磚”,除了家庭經濟基礎有所改善,不必要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而吃大苦之外,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整個社會的教育氛圍更濃了。自1986年開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施行,也就是説,絕大部分的80後和90後都生長在這個政策環境裏,並實現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同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地並非完全均衡的狀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城鄉差異被放大了。那批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也是知識改變命運的見證者,他們比以往的農村居民,更重視孩子的教育。
據統計,1959年出生人羣中,本專科學歷僅佔1%,1979年出生人羣中,本專科學歷只佔到了4.8%,而到了1999年出生人羣中,本專科和研究生學歷人羣比例,已經高達40.8%。另外,還有43.4%的人羣集中在高中和中專檔位。只有15.8%的人羣屬於初中及以下學歷。
也就是説,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中,呈現出一種,高知勞動力對低知勞動力的汰換,隨着供給側的知識密度越來越大,如果需求側的崗位仍然呈現出高勞動強度、低知識門檻,可能給再多錢也沒多少人願意幹了。
因為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少子化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自1980年代開始,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施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政策的彈性空間非常小。即便是相對寬鬆的農村地區,基本上,一個家庭也只有一到兩個孩子。其中,可以作為建築產業工人主力軍的男性後代就更少了。
在這種情況下,80年代和90年代子女,較前代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長輩更多的憐惜。作為父母的60後和70後,自然不願意子女再吃一遍自己吃過的苦。
川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早年間,他們夫婦二人從四川達州遠去福建工地幹活,將兩個兒子留在家鄉讀書。如今,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在成都當上了白領。小兒子還在讀中學,下工之後,川哥會去參加他的家長會,言語間既自豪,也對子女教育非常關注。
部分視頻內容可以看出,川哥和川嫂每天外出工地幹活,雖不露宿卻也風餐。大兒子下班後給他們做一頓滷味,或者燒一鍋芋兒雞讓他們帶到工地上吃,就已經讓父母覺得很安逸,很孝順了。
三正是以上重重因素,傳統農民工羣體出現了青黃難接的現象。站在當下,建築工作的機械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為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但和很多行業相比,建築作業的機械化、智能化要起步晚了很多。當機器人已經可以替代產線工人完成擰螺絲,替代咖啡師為顧客做一杯標準口味的咖啡時,我們的建築工地上,還是需要工人扛大包,使大力,甚至攀高踩底的冒大險。
客觀來説,每一次產業變革都不會是完全內生性的,由產業自覺自發地推進。往往當產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時,變革才能被外在的壓力所推動。例如,過去幾年裏,中國製造面臨了相對嚴峻的用工荒,年輕人不再願意成為產線工人,反而更青睞於當網紅和外賣騎手,勞資矛盾也由富士康事件後逐漸顯性。為了解決用工荒,穩定生產成本,更多的企業傾向於智能工廠建設,隨之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出現在了車間裏。
而房地產開發行業也在面臨類似的問題,對於企業來説,早在超齡農民工被清退之前就已經有所感知。近年來,不斷有產業人士提示,隨着每年100萬建築工人退休,農民工的缺口會越來越大。
此外,因為建築行業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每年,尤其是雨水集中的夏天,總會有建築事故發生。尤其對於行業頭部公司來説,隨着規模和市場份額的擴大,這種事故的發生在客觀上無法完全杜絕。但只要有一起,企業將揹負巨大的壓力。這時,減少危險工種的人工作業,就成為企業很迫切和現實的需求。
但是,因為作業環境惡劣、場景差異性大、施工面複雜多變,建築機器人在核心零部件以及核心算法的要求方面與工業機器人等產品有很大差異,所以,建築機器人很難複用工業機器人的關鍵技術。
2018年,碧桂園成立了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博智林”),開始了建築機器人的自研工作。
客觀來説,像碧桂園這樣的傳統開發商搞機器人,有些基礎還是缺失的,例如技術和人才的積累。所以在過去四年裏,博智林招募了核心研發人才近2500人,平均年齡31歲,團隊包含人工智能、數字化、機器人、建築學、土木工程等各領域優秀人才。
但在另一方面,碧桂園又有排他性的優勢。和工業機器人不同的是,建築機器人很難在實驗室裏跑完全程,它需要在實際的工地上去檢驗和迭代能力。
而碧桂園集團擁有豐沛的土地儲備和3000多個項目,2020年全年在建面積近3億平方米,為建築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豐富且實際的落地試驗應用場景,能有力推動博智林機器人的產品迭代和智能建造解決方案的實現,打破了其他同類建築機器人企業產品無豐富應用場景的窘境。
當然,更重要的是,碧桂園作為房地產行業龍頭,擁有30年房地產開發建設經驗,深諳建築施工需求,圍繞需求開展研發更加貼合行業發展的實際。
據瞭解,目前,碧桂園積極推進機器人建房的試點工程,探索“拆解一棟樓”的應用試驗,希望通過科學鋪排施工工序讓建築機器人像流水線生產一樣施工作業,從而大大提升企業競爭力。
根據碧桂園2021年年報,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施工覆蓋25個省份中的350多個項目;累計交付超750台,累計應用施工超700萬平米。
在這21款建築機器人中,有地坪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築工藝、油漆及牆紙施工、建築清掃、室內外噴塗等不同“工種”。
以混凝土澆築為例,這是工地上最髒最累的工序之一,為保證施工進度,以往經常需要人從晚上到早上連續作業12小時以上,高強度且熬人。而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機器人產品線由智能隨動式布料機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庫抹光機器人組合而成,通過聯動施工,整個混凝土施工班組人員可由傳統的12人減少至8人,可實現自動布料、自動振搗、自動找平、自動抹平等等工序,而且通過多機同時施工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同時,混凝土工再也不用像川嫂那樣,因為水泥過敏忍受手部紅腫,他們只需要熟練掌握及操作機器人就行,成為施工技術型人才。隨着人才的迭代,也許不久的將來,整個農民工羣體都將告別歷史舞台,他們將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智能建造產業技師。
你可能不用擔心,這批成長在智能手機時代的年輕人,會排斥操作一部機器人。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