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語説:“精足不思淫”,後面兩句更有難度,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中國人大多注意養生,這並不是一種短暫的社會潮流,因為在從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達成了這個共識,例如《黃帝內經》中就有很多關於保養身體的記載。

在這樣的傳統文化薰陶下,中國的很多年輕人也早早地開始鑽研養生之法,這與很多外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大相徑庭。

不過中國人雖然歷來重視養生,但古時候人們可沒有現代醫學這麼系統的認識,所以那時候人們自己總結了一套體系。

古人認為,養生有三個關鍵的要素,即我們常説的“精氣神”,三者都是健康身體的重要基礎,缺一不可。

古語説得“精足不思淫”中的“精”就是其中之一,後面兩句更有難度,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

一、精足不思淫

事實上這裏的“精”,指的是人的精神,是一種比較抽象的説法。古人認為“精”是一個人的重要內核,一旦精神流失,人的身體是要出大問題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精神充足的人就不會胡思亂想,就能剋制住自己的淫慾,從而更加專注地去做事情。

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畢竟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尤其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很難不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但真正做到精神充足後會發現,這樣的人走起路來步步生風,給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當然,在現代醫學的體系裏,是不存在“精”這種元素的,因為它看不見摸不着,無法定量地去衡量。

不過生活中我們會常常提起它,比如看到別人臉色不對的時候會説對方的精神不好,進而推測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古人對於養生之道是有大智慧的。

二、氣足不思食

“精足不思淫”後面還有兩句話,其中一句是“氣足不思食”,講的是人的“氣”。

傳統觀念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氣,人有人氣、妖有妖氣,而氣是一種比較玄幻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着,但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關係。

因此古人認為,養生的過程也就是在養氣,氣足了整個人才健康。“氣足不思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人體內的氣如果很充足,那就不會對食物產生過多的想法,也就是沒有食慾。

生活中我們會常聽到一句話,“氣都氣飽了”,説明人在很生氣的時候的確是不想吃飯的,這似乎很難用現代醫學去解釋,不過古人的經驗早就驗證了這一點。

當然,“氣足不思食”這句話並不是讓人們經常生氣,這裏的氣與生氣是不同的,它是人體內的一種支撐。

有些老年人雖然年紀很大,但説話的時候依舊聲如洪鐘,眼神看起來也很有力量,這都是中氣很足的一種表現。毫無疑問,這樣的人肯定會擁有健康的身體,一定會很長壽。

三、神足不思睡

或許大家生活中會有這樣的困惑,同樣是年輕人,有些人整日面容憔悴、昏昏欲睡,毫無生機可言,而有些人則生龍活虎,做事情乾淨十足、風風火火。

按道理來説都是同齡人,不該有如此大的差距,但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觀現象,這差距的背後實則反映着人的另一種關鍵要素,那就是“神”。

“神”是“精氣神”三者中相當重要的部分,不同於精氣,“神”決定着我們的思想是否健康。精神足的人往往思維活躍,考慮事情的時候腦子轉得快。

所以他們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更得心應手、乾脆利落,而精神不足的人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有時候他們也想好好努力,但就是力不從心,這正是因為他們缺少精神。

“神足不思睡”説的正是這個道理,真正精神頭兒好的人幾乎不會犯困,該清醒的時候總是神采奕奕,這是很多人都羨慕的狀態。

其實養足精神並不是件很難的事兒,只不過需要在各個方面多下功夫,稍有放縱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個過程相當困難,極少有人能做到。

首先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不要貪圖夜色。熬夜是精神最大的殺手,試想一下,工作了一天的大腦還要加夜班,第二天起來肯定是混沌的。

腦子不清晰就不可能會有精神,所以該睡的時候應該睡,該起的時候就要起。其次,生活中不要總患得患失,這會給大腦增加很多負擔,關鍵是有時候一同胡思亂想之後並沒有用,反倒傷神。

結語

由此看來,古人很早就知道“精氣神”對於一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才用這幾句話來給後人提個醒。

生活在當今這個繁華的世界,社會上的誘惑多種多樣,要想追求養生,那就應該擦亮眼睛,不要陷入這些誘惑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