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今天

中華遺囑庫發佈

《2020中華遺囑庫白皮書》

2020年近7萬人留下“微信遺囑”

“70後”丈夫立下

“下輩子依然非你不娶”;

“80後”醫護工作者寫下

“願疫情度過山河無恙,

一定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90後”對未來的自己留下

“希望自己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有一天自己想要結婚了,

是因為愛TA”;

“00後”祝願“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

這些都是中華遺囑庫

2020年收到的“微信遺囑”。

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華遺囑庫共收到近7萬份“微信遺囑”。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市民無法出門辦理遺囑,因此許多人選擇了通過在網上寫下“微信遺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願。同時,他們還可以要求中華遺囑庫,在指定的時間,將微信遺囑發送到指定的人手裏。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據悉,疫情最嚴重的2月、3月是留下“微信遺囑”的高峯期,每天最高可達到上千份。留下微信遺囑的人羣中,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的年齡集中在20-30歲之間,佔比38.7%,其次是20歲以下的人羣,佔比27.4%,其中有不少是在讀學生。中華遺囑庫上海分庫主任黃海波表示,“微信遺囑”的模式頗受年輕人青睞,他們對遺囑並不抗拒和反感,反而更趨向於主動接受。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不同年齡層留下的“微信遺囑”的對象和內容也各不相同。“70後”大部分留下的是對子女的叮嚀囑咐,也寫下了羞於對愛人明言的甜言蜜語。上有老下有小的“80後”一代,則多為對愛人的不捨、對孩子的期望、對父母的愧疚,以及對自己名下財產的合理安排。“90後”的“遺囑”內容和人生階段有關,有對暗戀對象的表白,有對過往感情的釋懷,有發泄對生活和工作的不滿,也有對未來生活的小目標。“00後”則多為對學業的希冀,對爸媽難以言説的那句“我愛你”。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微信遺囑’並非法律意義上的遺囑,主要表達的是對家人的叮嚀、囑託和祝福等情感方面的內容。”黃海波表示,《民法典》繼承編對遺囑的形式有嚴格的要求,通過微信訂立遺囑並不符合法律規定,因此微信遺囑僅適用於處理非財產性的事務,例如傳遞關愛或者叮囑某些個人事務,“中華遺囑庫開通該功能的目的在於讓大家通過這種更加温馨的方式傳遞情感。”

“虛擬財產”成遺囑必選項

“沒人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李女士對着鏡頭這樣説道,“明明可以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合理分配好名下財產,為什麼非要拖到最後一刻,給家人徒增煩惱呢?”身邊好友的突然離世和疫情給她帶來了不小的衝擊。經過一番諮詢,她前往中華遺囑庫上海分庫預約辦理遺囑登記。

在旁人眼中,“80後”的年紀就開始訂立遺囑似乎為時尚早。李女士卻不以為然,“生死,不單單是老年人考慮的問題。這與年齡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對自己財產的一種理性分配。”像李女士這樣選擇提前規劃財產、訂立遺囑的人還有很多。黃海波透露,隨着觀念上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訂立遺囑。受疫情影響,去年中華遺囑庫曾暫停線下服務兩個月,但全年遺囑諮詢辦理的數量不降反增。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2020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華遺囑庫已向社會提供遺囑諮詢25.6萬人次,登記保管了19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954份。其中,“80後”“90後”遺囑保管數達到503人和209人,分別是2017年的6.8倍和3.8倍。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記者注意到,與其他年齡段不同,“90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突出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其次就是證券基金。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在上海,立遺囑的年輕化趨勢較為明顯。前不久,剛滿18週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中華遺囑庫上海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里的2萬多元留給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儘管並沒有把這筆錢留給父母,但小紅表示,以後掙的錢可能會往這張銀行卡里放,如果資產增多可能會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小紅説,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着。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9 字。

轉載請註明: “00後”加入立遺囑行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