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 立陶宛為何玩火?

  嘴上説堅持一箇中國原則 實際卻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

  立陶宛為何玩火

  本報記者 吳晶 柴雅欣

  立陶宛同意台灣當局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所謂“代表處”,此舉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8月10日發表談話,宣佈中方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1日就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答記者問表示,一箇中國原則的含義不容歪曲。對於嘴上説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實際上卻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甚至為“台獨”勢力站台的行徑,中國人民絕不答應。

  她説,必須指出的是,中立建交以來,中方始終尊重立方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從未做過有損立國家利益的事情。立方允許台當局以“台灣”名義設“代表處”,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中方有權也應當做出正當合理的反應。我們再次敦促立方不要誤判中方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切實履行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承諾,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從視中國為“國家安全威脅”,到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再到打“台灣牌”,立陶宛接連搞反華“表演”,打的是什麼算盤?立陶宛是個什麼樣的國家?有着怎樣的歷史?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作奎。

  立陶宛在近代史上從東歐大國到成為西方陣營的一員,背後是政治經濟因素在發揮作用

  問:立陶宛在國際社會“出鏡率”不高,很多人對其知之甚少。它處於歐洲什麼位置,地理位置有何特徵?人口、國土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答: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拉脱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鄰白俄羅斯,西面與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和波蘭相接壤,處在俄羅斯與歐洲的交接地帶。根據立陶宛政府發佈的數據,目前立國內人口數量為268.8萬,國土面積6.53萬平方公里。受制於人口和麪積的限制,立陶宛的經濟體量比較小,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是489.3億歐元,年增長率-0.9%,在歐盟國家中屬於靠後之列。

  問:立陶宛曾是東歐大國,國土遼闊,但現在來看只是“彈丸之地”。背後經歷了怎樣的歷史?

  答:立陶宛在歷史上曾稱霸歐洲。16世紀中期,立陶宛與波蘭聯合組建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是當時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後來國力衰退,逐步淪為附庸國,遭到吞併。一戰時,立陶宛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恢復獨立。二戰後,立陶宛在蘇聯支持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佈脱離蘇聯,恢復獨立。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約,同年5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目前立陶宛在政治軍事上都屬於西方陣營的一員。

  問: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曾表示,立陶宛之所以能率先脱離蘇聯獨立,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事實是這樣的嗎?立陶宛在文化信仰方面有何特徵,這對立陶宛的外交立場選擇有何影響?

  答:立陶宛宣佈脱離蘇聯獨立,既是蘇聯模式失敗的一種體現,也是歐美國家進行價值輸出的結果,並不是簡單的“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

  首先,蘇聯模式日益僵化,立陶宛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逐步提高,反而社會矛盾日漸高漲,社會問題頻繁出現。其次,冷戰後期,歐美勢力加緊了對東歐國家的和平演變,通過政治宣傳、資金援助甚至隱蔽行動來破壞社會主義陣營,加速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立陶宛處於兩大陣營的交接處,受到的衝擊最大,因此成為一系列東歐國家宣佈社會變革的先導。最後,立陶宛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與俄羅斯的東正教不同,在宗教流派上更加偏向西方。天主教教義的相同是立陶宛偏向西方的一個因素,但我們仍然要看到其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髮揮的作用。

  立陶宛的“不安全感”既是其國家歷史的“後遺症”,也與當下現實地緣政治緊密相關

  問:有分析認為,立陶宛人在地緣政治上充滿“不安全感”。這與其近百年來的歷史遭遇是否直接相關?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嗎?

  答:立陶宛的“不安全感”既是其國家歷史的“後遺症”,也與當下現實地緣政治緊密相關。從歷史的角度看,近代歐洲國際關係史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歷史。幾百年來,立陶宛先後被多次侵略佔領,作為夾在俄羅斯和西歐大國之間的邊緣地區,立陶宛一直在兩個陣營之間變換角色立場,國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也多次變換,歷史上國家社會結構的多次劇烈變化成為其“不安全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現實地緣政治角度看,立陶宛目前仍然處在俄羅斯與西方力量的交鋒地帶。一方面,歐盟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美國也逐步加強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另一方面,俄羅斯也毫不退讓,在政治軍事上加強了在當地的力量部署,並且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與立陶宛相接壤,對其“不安全感”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問:立陶宛在反俄上一直行動不斷,有何歷史和現實原因?

  答:俄羅斯是立陶宛的最大鄰國,但是雙方在歷史上相處並不融洽。18世紀後期,波蘭立陶宛聯邦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大公國三次瓜分,立陶宛隨之併入俄羅斯帝國。二戰爆發初期,蘇聯以威脅蘇聯安全和共同構建反德防線為由,於1940年再次吞併立陶宛。蘇德戰爭爆發後,波羅的海很快淪陷為德統區。1944年蘇聯發起反攻,收復波羅的海地區,立陶宛在蘇聯的支持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歷史上被侵略吞併的記憶仍然是立陶宛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道傷疤,國內的反俄呼聲也時常與民族感情聯繫在一起。

  從時政角度看,俄羅斯近期的活動也刺激着立陶宛敏感的神經。一是俄羅斯加強了在波羅的海的政治軍事力量,俄羅斯近幾年多次在波羅的海展開軍事演習,對立陶宛刺激不小;二是今年以來,白俄羅斯發生政治內亂,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白俄總統盧卡申科堅決打擊反對派,通緝逮捕反對派的領袖,立陶宛成為反對派外逃尋求庇護的目的地。因此,在立陶宛眼中,俄羅斯在該地存在着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俄羅斯對其國家安全來説仍屬一個巨大的威脅。

  立陶宛意在“討好”美國,將國家安全和主權利益置於危險的地緣博弈中,也從根本上侵蝕了中立友好合作的基礎

  問:立陶宛反華的一系列行為背後是否受到美國主導和影響,美國在其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答:中國與立陶宛的關係在2019年就開始發生轉變。2019年,立陶宛安全部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對立陶宛安全造成威脅。從提出中國威脅國家安全,到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再到宣佈設立“台灣”辦事處,立陶宛逐步衝到了“反華一線”。這其中,美國因素的影響是直接而明顯的。

  立陶宛在安全上對美有依賴,迫於壓力倒向美國。鑑於近幾年俄羅斯在東歐地區的活動增多,立陶宛對美安全需求有增無減。

  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較為重視與中東歐的關係,加強在波蘭、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三國的軍力部署,試圖在中東歐地區建立軍事力量來對抗俄羅斯的威脅。2020年,美國對立陶宛進行大量的軍售,向其出售“黑鷹”直升機、聯合輕型戰術車等。北約2020年也多次在波羅的海舉行軍演,強化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對空域監控、空中巡邏和搜救等空中能力的指揮與控制。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特朗普時期針對中東歐地區的軍售是該地區自冷戰結束以來意義最為重大的軍火輸入。

  而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對華繼續進行戰略競爭,拉攏東歐國家站隊,通過軍事安全槓桿要求東歐國家減少與中國的合作。立陶宛成為“主動就範”的代表之一。

  立陶宛試圖通過台灣問題向拜登政府示好,希望引起美國的重視。拜登上台後,美國外交重點放在了與西歐大國的協調合作上,對中東歐的重視度下降,原有的投資承諾看不到實現的希望。因此,立陶宛將其外交政策與美政府利用台海問題遏制中國的戰略重點相對接,企圖通過打“台灣牌”提升自身在美戰略中的地位,竭力討好美國,促使美國重視其需求。

  問:立陶宛對華政策原來相對務實,中立關係曾長期保持穩定發展,但近兩年轉向激進,反華操作不斷。新地緣政治是如何影響中立關係的?

  答:立陶宛自獨立以來,中立雙邊關係一直維持友好發展態勢,務實合作不斷得到鞏固,其間合作雖偶有波折,但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保持不變。

  2020年10月,立陶宛大選,新政黨上台,政策出現明顯轉變。四年的民主選舉任期,令新上台的政黨有一定的政績壓力,同時,新政府總理和外長等政客本身意識形態思維嚴重,反對共產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種種因素結合,政客的短視行為、對短期收益的追求使其政策“轉身較快”,主動向中國發起挑戰:以獲得收益不多為由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批評中國“分而治之”歐盟,在台灣問題上莽撞踩踏中國底線。立陶宛這種意識形態偏執傳統不但在中國身上有所體現,在反俄問題上也是如此,在白俄羅斯問題上更是主動上位,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態勢持續緊張,烏克蘭危機、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衝突、白俄羅斯動盪等持續不斷,加劇了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波羅的海國家的安全焦慮。即使在歐盟內部,歐盟大國同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使得波羅的海國家日益感到緊張,擔心大國政治迴歸,小國淪為犧牲品。

  美國千方百計破壞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試圖抹去中國在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包括立陶宛在內的部分美國盟友,因安全需求壓力,主動站隊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明顯轉變。立陶宛也主動將自身定位為“前線”國家,在地緣紛爭中拋頭露面,為博美國支持甚至好感,不惜以小博大,主動挑釁中俄,將中俄列為安全威脅,甘當美國戰略的馬前卒,將國家安全和主權利益置於危險的地緣博弈當中,也從根本上在侵蝕中國和立陶宛友好合作的基礎。

  打“台灣牌”來干擾中歐關係發展的勢力一直存在,但中歐之間互利合作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問:立陶宛的一系列動作,對中歐合作有何影響?

  答:在歐盟內部,打“台灣牌”來干擾中歐關係發展的勢力一直存在,立陶宛牽頭蠻幹,要避免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出現部分國家跟進的情況。如果反華勢力進一步借立陶宛牽頭之機,聯合起來用台灣問題干擾中歐關係發展,恐怕將進一步惡化合作氛圍。立陶宛應該充分認識到其行為的風險性,不要玩火,不要做中歐關係的破壞者,否則必然受到中歐關係有識之士的共同譴責。

  中歐之間互利合作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立陶宛也不要試圖在台灣問題上打“擦邊球”,既想通過炒作台灣問題獲得美國的青睞,又想讓中國理解其行為。歷史已經證明,台灣問題沒有商量也沒有妥協餘地,立陶宛必須收回成命。拉歐盟為其惡行背書很難得逞,歐盟已經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利益底線在哪裏。立方不要誤判中方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要切實履行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承諾,為兩國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74 字。

轉載請註明: 公然同台灣當局搞官方往來 立陶宛為何玩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