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國取得聯合國合法席位後,開始為香港與澳門的主權問題採取外交行動。1972年11月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決議案,將香港和澳門於殖民地名單剔除。1997年7月1日,伴隨着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香港這個在外漂泊156年的孩子終於回到了母親的懷抱。1999年12月19日下午5時,第127任澳督韋奇立在澳門總督府進行最後一次的降旗儀式。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重温經典
周樹春 胥曉婷 楊國強 徐興堂
別了,不列顛尼亞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裏降落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
1997,香港防務交接(油畫)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香港禮賓府)拉開序幕的。在濛濛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下午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着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説:“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於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時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0時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衞下,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愛國詩篇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七子之歌》是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組詩作品。
詩人在這一組詩作品裏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衞、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和大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從而讓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
其中《澳門》一詩寫道: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一詩寫道: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嚥着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1999年澳門市民歡迎解放軍進駐
黨史鏈接
從構想到現實的不平凡歲月
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近代以後,由於封建統治腐敗、國力衰弱,中華民族陷入深重苦難。19世紀40年代初,區區一萬多英國遠征軍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萬軍隊的清朝政府割地賠款、割讓香港島。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更是一次次被領土幅員和人口規模都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九龍、“新界”也在那個時候被迫離開了祖國懷抱。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贏得民族獨立和解放。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解放廣州之後,基於戰略考慮,並沒有乘勢解放香港。在新中國遭受西方國家封鎖、禁運時,香港作為新中國發展海外關係和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一國兩制”事業的奠基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並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
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闡明瞭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指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在這個前提下,中英兩國磋商解決香港如何過渡得好以及15年後香港怎麼辦的問題。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拉開序幕;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經過22輪外交談判,正式簽署《中英聯合聲明》。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並公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負責起草香港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一國兩制”從構想到現實走過了不平凡的歲月。
“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前進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歷經風雨和考驗,面對挑戰和衝擊;不斷應對和化解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的過程,正是彰顯“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和制度韌性的過程。
不忘初心、堅定信心,香港定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徵程中闊步前行、續寫華章……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