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治國先治水。

  矗立在西陵峽谷的長江三峽工程,猶如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着中國人近百年來治理開發保護長江的夢想,見證着中華民族日益走向繁榮強盛。

    百年風雨築壩終成

  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中國人苦苦追尋的三峽工程之夢終於實現。此時,距孫中山先生1919年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首次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構想已經超過百年。  

  根治長江水患、開發三峽的夢想,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難以企及。

  在1931年和1935年兩次組織對三峽工程的論證流產後,1944年,美國壩工專家薩凡奇受邀來華完成了轟動世界的“薩凡奇計劃”——《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這個比較具體的三峽工程計劃卻因內戰爆發被擱置。 

  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這個國家之夢又一次被捧於手中。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啓泄洪深孔泄洪。(新華社記者肖藝九2020年8月19日攝) 

  修建陸水水庫試驗壩“練兵”,上馬葛洲壩工程“預演”……在黨中央決策領導下,針對三峽工程採取的準備工作順利進行。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三峽工程的世紀之夢進入新的階段。

  1986年至1989年,國務院組織412位專家,對三峽工程全面論證。大多數專家認為,建設三峽工程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三峽工程議案獲得通過。

  圓夢的號角自此吹響。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成功;

  2003年,三峽工程如期實現蓄水135米、船閘試通航、首批機組發電的三大目標;

  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達到海拔185米高程;

  2008年,三峽工程開始175米試驗性蓄水;

  2010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成功蓄水至175米;

  2016年9月18日,三峽水利樞紐升船機進入三峽試通航階段……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啓泄洪深孔泄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2020年8月19日攝)

  一個又一個進展,挑動人們的神經,也聚焦着世界的目光。

  最終,通過全國數以萬計的三峽建設者艱苦奮鬥和科技攻關,除部分機組和少數施工設備從國外引進外,三峽工程最終靠我國自己建成。

    效益巨大實現跨越

  三峽工程的建成運行,徹底改寫了苦難的長江治水歷史。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介紹,三峽工程的建成運用,直接改變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形勢,最為險要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十到二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時,可在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保證荊江河段行洪安全,避免南北兩岸幹堤潰決發生毀滅性災害。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流域性大洪水,荊江分洪區處於準備運用狀態近一個月時間,33萬羣眾大轉移。”湖北省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副局長徐星華對當時的景象刻骨銘心,“而2020年汛期,長江流域發生5次洪峯流量超過5萬立方米每秒的編號洪水,最大洪峯流量達到7.5萬立方米每秒,超過了1998年,通過三峽調控,荊江河段幾無險情。”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2020年6月29日,一名記者在拍攝三峽樞紐泄洪。(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通過建設三峽工程,長江形成了以三峽工程為骨幹、效益巨大的防洪體系。”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説,目前,通過科學調度,三峽工程的防洪調控範圍已從當初設計的荊江河段向下遊拓展,對城陵磯及武漢河段也發揮了巨大的防洪作用。

  截至2020年底,三峽工程累計攔洪運用61次,攔蓄超5萬立方米每秒的洪峯19次,總蓄洪量1841億立方米。中國工程院試驗性蓄水評估報告測算,三峽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達88億元。

  三峽工程還促使中國水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長達27年的建設過程中,通過全國科研人員科技攻關和科學試驗,共創造了112項世界之最,擁有934項發明專利,使我國在樞紐工程建設、巨型水輪發電機組國產化、工程運行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水輪發電機組是水電工程的‘心臟’,然而,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初,國內廠家尚不具備製造32萬千瓦以上機組的能力。依託三峽工程,中國水電走出一條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之路。目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機組已在金沙江梯級電站投入實踐。”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首席專業師胡興娥説。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2020年9月9日,白鶴灘水電站右岸首台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機組轉子成功吊裝入位。(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三峽工程極大提高了我國水利水電技術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説,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使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躍升為世界水電強國。

    生態成為最亮底色

  從設計論證階段以來,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一直就是社會各方關注的重點。隨着長江大保護逐步深入,三峽工程這座國之重器積極發揮它在清潔能源、水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正在成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引擎”和“生態屏障”。

  2020年12月31日24時許,三峽大壩左岸電廠傳來一陣歡呼:在確保三峽工程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全年累計生產1118億千瓦時綠色電能,創世界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新紀錄。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三峽左岸電站廠房。(鄭家裕2020年12月31日攝)

  “1118億千瓦時電能,可替代標準煤約343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9402萬噸,可支撐約1.5萬億元的GDP。通過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三峽工程正持續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力。”三峽電廠廠長陳輝介紹。

  為創造適宜長江魚類繁殖所需的水環境,自2011年以來,三峽工程還連續開展生態調度試驗,通過科學調度創造適合魚類繁殖所需的洪水過程。監測結果顯示,2011至2020年宜都斷面平均產卵量19.6億顆,產卵規模從2011年不足1億顆,提高到2020年50億顆。  

  “三峽工程一直堅持環境保護和工程建設同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説,我們已經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物種保護核心技術,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苗種培育、洄游監測等全週期的保護體系。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2021年4月10日,中華鱘從放流通道滑入長江。當日,長江三峽放流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鄭家裕攝)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説,從長江三峽走出的三峽集團將繼續聚焦長江,在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發揮基礎保障作用,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十四五”期間,計劃把集團約1萬億投資規模的70%部署在長江沿線,將長江打造成為國內最大沿江生態走廊和全球最大沿江清潔能源走廊。

  文字記者:李思遠

  視頻記者:餘國慶、季曉莊、李思遠

  編輯:王薇、楊雲燕、姜海瑩、薛寧婧

  新華社國內部、攝影部、音視頻部、湖北分社、新華網湖北分公司聯合出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33 字。

轉載請註明: 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 百年逐夢今朝圓——三峽工程見證國家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