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針對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答覆中表示要“適度改進體育教師教學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消息一經報道,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從教育部的答覆看,相關表述與提案還是有差異的,比如沒有刻意強調“男性女性化”,而是把“陽剛之氣”作為所有學生的培養目標,更多是與體育教學相關。應當説,這種嚴謹與審慎是必要的。在現代社會,科學的教育理念理所應當是跨性別的,具有普適性的。
“陽剛之氣”是個略帶有文學色彩的表述,在過去常見的遣詞造句中,多和男性相搭配。但這個詞如果落實為一個具體的教育目標,那我們對它的理解、闡釋與貫徹,就應當儘量科學、精準,避免僅僅停留在文學語境去把握這個詞,尤其不能陷入性別對立的窠臼,造成社會共識無謂的碰撞與撕裂。
仔細閲讀教育部的答覆,也有助於我們對“陽剛之氣”的理解。比如答覆裏提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鍛鍊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錘鍊堅強意志,培養合作精神”,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這其實是無關性別、男生女生都應當培養的品質。
在男女平等已經成為基本常識的現代社會,我們對“陽剛之氣”應當有符合社會現實的理解,豐富這個詞彙的語義區間。在現代教育場景下,“陽剛之氣”應當指向一種心理狀態、精神面貌,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性別特徵。從近些年不少社會人士提出的建議看,他們所説的“陽剛之氣”,指向的是柔弱、自卑、膽怯等問題。可見,這些問題其實是跨性別的,真正的“陽剛之氣”是無論性別都應當具備的堅強、自信、勇敢。
在舞台上扮演女性、現實中拒絕為日本侵略者表演的梅蘭芳,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他們性別不同,但毋庸置疑,他們都是有陽剛之氣的。我們對“陽剛之氣”的把握,應當抓住它的精神內核,把它理解為男生女生都應當着重培養的品質,而不是把“陽剛之氣”固化為某一種性別的天然特點,刻意製造一種性別尊卑意識。
此外,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當多以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去闡釋,單純用“男性”“女性”去歸因,其實也容易掩蓋問題的實質。比如學生存在的一些怯弱、任性、體質較弱等問題,其實仔細分析,這未必是性別的原因,更多是溺愛、放縱、只強調課本學習的家庭教育所致。我們所要做的,其實是調整教育目標、完善教育方式,而不是過度強調性別特徵。
所以,我們不宜對“陽剛之氣”做狹義理解,應當抽離出傳統的性別意識,而注入符合現代價值的性格心理特徵,如自信、勇敢、果決、有主見、朝氣蓬勃、健康體魄等。這樣看的話,“陽剛之氣”確實是一個理想的教育目標,它一定會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性別而驕傲、自豪。
(作者 易之,摘自“紅星新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