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競爭”代替“衝突”?拜登再次描述中美關係,美媒:他不會採取特朗普的做法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我們(中美)之間沒必要發生衝突,但將會出現極為激烈的競爭。”美國總統拜登在週日發佈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中再次描述了他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拜登此前曾在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將中國描述為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同時又強調“在符合美國利益時與北京共事”。對拜登的新表態,西方媒體多數聚焦拜登説的“極為激烈的競爭”,但也有分析認為拜登説的“中美之間沒必要衝突”,這與特朗普時期美中“敵對”態度不同。多名中國國際問題學者8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從來不怕競爭,但中國更希望管控分歧、聚焦合作,這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更關乎世界前途與命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8日在記者會上對拜登有關中美關係的講話回應稱,中方致力於同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同時將繼續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雙方應相向而行,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

“激烈競爭”代替“衝突”

作為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曾在特朗普時期墜入建交以來最低谷的中美關係在拜登上台後會怎麼走?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會如何?儘管拜登政府曾聲稱在處理對華關係方面“有耐心”,但這些問題仍是其繞不過去的話題。7日,在CBS播出的對拜登的專訪中,拜登就美中關係表示:“我一直在説,我們(中美)之間沒必要發生衝突,但將會出現極為激烈的競爭。”他強調,“我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處理中美關係)。我們將聚焦國際規則。”

對拜登有關中美關係的新表態,西方媒體多數聚焦他説的“極為激烈的競爭”,認為這是拜登對中國發出了進一步的強硬信號。英國《金融時報》稱,拜登及其手下高官近來對中國發表了頗為強硬的言論,目前華盛頓的許多外交政策專家都在觀望,拜登是否會採取強硬行動以配合這些強硬措辭。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拜登的表態明顯不同於特朗普時期“美中敵對”的論調。雖然新政府要員近期的諸多言論都表達出對南海、台海問題的強硬態度,但作為美國的最高決策者,拜登的最新表態為未來美中關係打開了空間。美國CNBC在標題中對這一消息的報道採取了平衡的方式:“拜登表示將與中國進行‘極為激烈的競爭’,但不會採取特朗普的做法。”

法新社稱,在華盛頓,中國被視為美國的頭號戰略對手和世界舞台上的首要挑戰者。拜登的前任特朗普選擇與中國公開對抗,但是這對減少美國巨大的對華貿易赤字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成效。

“‘激烈競爭’代替‘貿易戰’衝突”,德國《明鏡》週刊8日的評論稱,拜登已經宣佈將與前任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拉開距離,他對與中國打交道也迴歸傳統的“價值觀外交”。與特朗普頻頻製造與中國的衝突不同,儘管拜登聲稱將與中國“激烈競爭”,但他希望“專注於國際規則”。

有底線、可管控的中美關係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李海東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拜登跟特朗普不同,他是知道大國競爭底線的。大國之間如果發生激烈衝突,後果難以想象。在不要衝突的前提下,國家間有激烈競爭,這很正常。拜登目前對中美關係的大致定調就是,有底線的、可管理和控制的大國關係,這跟我們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的對美政策,是有可協調空間的。

“德國之聲”8日稱,在拜登接受採訪的同一天,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就中美關係、疫情、香港國安法、涉疆問題等接受了CNN主持人扎卡里亞的專訪。崔天凱表示,中美雙方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存在合作需求和潛力,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等現有和不斷出現的全球性挑戰方面。他稱,言辭示強或是手段強硬都不是有效的外交政策,也不是外交的正確方式。美方顯然需要彰顯相互尊重,展現誠意和善意。崔天凱強調,“對中國而言,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核心價值和核心利益,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去捍衞,無論別人怎麼説都不能改變這一點。”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拜登和他的團隊與特朗普對中國的判斷有區別,但他們本質上是一樣的,不管是對手的定位也好,競爭者定位也好,他們根本的一個認識是,中國對美國的利益和霸權地位是一個威脅和挑戰,這一點美國兩黨精英是有共識的。此外,拜登即使想在對華戰術和手段上有調整,但這種調整也是非常有限的。現在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也不支持拜登在對華政策方面有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更不可能對中國完全放軟。現在,不僅共和黨仍堅持對華強硬,民主黨內部對華強硬派也是主流。

作為應對中國的手段,拜登政府已公開表示,將以同盟關係為基礎“重建美國的領導力”,而美日印澳“四方聯盟”則被拜登政府視為“印太戰略的基礎”。《澳大利亞人報》8日稱,美澳日印“四方”正籌劃領導人視頻會議,這是“向北京展示肌肉”。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稱,這是“美國在印太地區制定實質性政策的基礎”。

印度《經濟時報》8日稱,印度尚未針對這一擬議中的峯會確立對中國的立場。報道稱,與日本和澳大利亞不同,印度既不是與美國簽署條約的盟友,也不願在現階段支持打造“四方”軍事體系。不過,印度和美國2月8日開始在印邊境地區舉行聯合軍演,代號為“準備戰爭”。這次演習是拜登上任後印美首次雙邊軍演,被認為是去年美日印澳“馬拉巴爾”海上軍演的補充。

韓聯社8日發表社評稱,從最近拜登的言論看,其試圖拉盟友組團圍堵中國的用意暴露無遺。作為在國際上擁有強大影響力的G2,中美沒有將矛盾暫時押後,在可以合作的領域首先合作,這令國際社會不得不感到遺憾。社論擔心,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核心之一是拼湊“四方聯盟”,未來不排除美國可能強行要求韓國加入擴大版“四方聯盟”的可能性。這隻能讓韓國政府陷入尷尬境地。美國是韓國的安保同盟,中國是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韓國實際上任何一方也不能怠慢,現在已經到了韓國通過縝密外交戰略規避這一衝突的時候了。

拜登的最大挑戰是“中國成世界不可或缺的經濟體”

“拜登想聯手盟友遏制中國好難,德法合唱反調”,《香港經濟日報》稱,日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塞內加爾總統薩勒、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聯名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刊發文章稱,疫情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團結並協調應對,我們更應從當前形勢中吸取教訓,以應對未來的危機,這些危機包括飢餓、赤貧、環境破壞、疾病、經濟動盪、爭端衝突以及氣候變化。文章還稱,疫情危機為世界達成新共識提供了機遇,即“通過有效合作、團結以及相互協調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一個基於多極主義和法治原則之上的世界秩序”。《香港經濟日報》稱,這些表述雖沒有點名,但都與拜登的主張不同調。這可能預示拜登聯合盟友應對中國這一關鍵策略,不會如其團隊想象的那麼容易。

“一個衰落的美國將無法應對一個崛起的中國的現實,無論其戰略如何。”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坎普6日在CNBC撰文稱,拜登對華政策的核心是美國需要重塑聯盟來共同對付中國,但這很難實現,因為許多美國夥伴現在都把中國作為他們的主要貿易伙伴。他在另一篇文章中稱,克林頓時期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自豪地稱“美國是世界不可或缺之國”,但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經濟體”,這才是拜登的最大挑戰。

德國《慕尼黑水星報》8日稱,美國開始了新的篇章,但是世界已經與以往不同,這尤其是因為中國正展示新的實力。文章認為,美國最大的挑戰是其正遭遇內戰以來最大的內部分裂,美國經濟實力下降也是一個問題。中國在經濟以及科技力量方面正在追趕美國,將對美國形成挑戰,但最關鍵的是,中國是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眾多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和西方必須與中國合作,別無選擇。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加拿大特約記者蕭達 青木 陶短房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 陳康 柳玉鵬 王偉】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65 字。

轉載請註明: “激烈競爭”代替“衝突”?拜登再次描述中美關係,美媒:他不會採取特朗普的做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