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選舉結果被“篡改”,西南太平洋5個島國集體退出澳大利亞主導的地區合作論壇。有澳媒“玻璃心”碎了一地,既擔心在自家“後院”的外交影響力受到沉重打擊,又不懷好意地感嘆“令中國發現機會”。
據《澳大利亞人報》,當地時間9日,瑙魯、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羣島、基里巴斯宣佈追隨帕勞,決定一起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PIF)。至此,密克羅尼西亞島羣除馬里亞納羣島外,餘下5個成員國已集體退出這個論壇。
密克羅尼西亞羣島5個島國宣佈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 圖自:社交媒體
在聯合聲明中,“退羣”國家對論壇選出新秘書長的過程“十分失望”,認為基於非正式的輪值協議,秘書長人選本應該在密克羅尼西亞島國中產生。“加入一個不尊重既定規則的組織毫無意義。”
上週,前庫克羣島首相亨利·普納以9比8票的微弱優勢,擊敗馬紹爾羣島的候選人、當選“太平洋島國論壇”新一屆秘書長。據報道,澳大利亞政府拒絕透露本國投票支持哪位候選人。但一名政府高官透露,澳大利亞“十分青睞”普納。
在率先提出“退羣”的帕勞總統惠普斯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表示,澳大利亞明顯支持了普納,因為他們“希望保持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
“如果澳大利亞真的想讓小島國集體做決定,他們根本就不應該參加投票。如我們所知,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對北太平洋的態度歷來都是:哦你們是跟美國一夥的,你們大概在那邊,我們在南邊一起抱團。”
1971年,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斐濟、瑙魯、庫克羣島等國成立了“南太平洋論壇”,每年召開會議,並在2000年改名為“太平洋島國論壇”。這波“退羣”之前,論壇有18個成員國,覆蓋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羣。而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由於體量優勢,長期掌握着對論壇及其議程的重要影響力。
除馬里亞納羣島外,密克羅尼西亞島羣的5個國家均宣佈退出“太平洋島國論壇”
《澳大利亞人報》擔心,論壇失去這些國家會“限制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就關鍵的經濟、安全與環境挑戰與整個地區合作的能力”,甚至讓中國發現加強區域影響力的“機會”。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太平洋項目主任喬納森·普萊克就説,論壇是個澳大利亞參與的“專屬俱樂部”,而中國被排除在外。其成員國縮水可能減少澳大利亞享受的優勢。
他堅稱,在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的問題上,澳大利亞“論資金比不過中國,但在(與地區國家的)親密與熟悉程度上更勝一籌”,每年舉辦的“太平洋島國論壇”就大有助益。
澳媒強行聯想,5國“退羣”會令中國發現機會
《澳大利亞人報》注意到,“退羣”國家中的基里巴斯,2019年9月已終止與台灣當局的“邦交”,同中國大陸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但該報依然“酸溜溜”地認為,中國“贏得”其他退羣國家的能力“有限”,因為這些國家都與美國有“一系列免簽證協議”云云。
當地時間8日,澳大利亞外長佩恩與瑙魯總統安吉米爾通話,試圖挽留。她説能理解對方的失望,但並沒有在論壇秘書長選舉結果問題上鬆口,形容選舉過程充滿了“良性競爭”。佩恩還説,澳大利亞將繼續與論壇成員國與密克羅尼西亞島國合作。
澳大利亞反對黨領袖黃英賢也就此事批評莫里森政府,認為澳大利亞政府處理太平洋地區問題時將更加困難。她認為,莫里森關於所謂的“加強介入太平洋”做了許多口頭聲明,但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屆時其他國家就會填補領導力真空,令我們付出高昂代價。”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