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今天(6月17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也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20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獲悉,20年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累計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築起一道京畿綠色屏障,保障首都生態安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2000年春天的北京,浮塵遮天蔽日,短短兩個月內遭受8次強沙塵暴和4次揚沙天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兩岸和南口、康莊地區,號稱“五大風沙危害區”,成為北京主要的風沙源。同時,北京還面臨着外省輸入性風沙威脅。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懷柔潮白河大沙坑治理對比

“以綠擋沙,刻不容緩。”北京市林業工作總站站長杜建軍説,北京從2000開始試點,2002年正式啓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通過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態移民等措施,恢復植被,涵養保護飲用水源,從而達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據統計,此項工程的分兩期工程,2000-2012年為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設,實際完成造林營林708萬畝,讓沙區和荒山披上了綠裝,成片的林木和草場鬱鬱葱葱,成為京津生態區亮麗的風景線。位於西北部風口的延慶,蔓延的林海將沙土覆蓋,大片的荒灘披上綠裝,向全世界展示了“綠色辦奧”的可持續理念。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門頭溝永定河森林公園大沙坑綠化對比

2013年,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啓動,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開始向土壤貧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區進軍,造林難度大大增加。在新發展理念助力下,工程更加註重改善森林植被質量,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山區生態功能。根據山區不同的立地類型,主要選擇油松、側柏、落葉松、元寶楓等鄉土樹種,進一步豐富植物品種,完善林分結構,同時因地制宜保護和種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在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階段,都有專家和技術人員把關,守住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道關口。截至目前,二期工程實際完成營林造林213.9萬畝。

俗話説“三分種、七分養”,工程還啓動了低效林改造工程,通過森林健康撫育,對密度偏高的林地開展科學經營,讓每棵樹都發揮最大的生態價值,進一步提高森林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空氣、固碳增匯的生態作用。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昌平西部地區沙坑治理對比

據統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營林造林921.9萬畝,北京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據測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量54.3噸/公頃。密雲水庫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物種多樣性進一步豐富,多年不見的野生動植物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工程實施還傳播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山區森林碳匯量、林木蓄積量以及生態服務價值持續增加,改變了山區發展模式,推動了生態涵養區條例的出台,農村勞動力積極參與到工程建設和管護工作中,綠崗就業5萬人以上,實現了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的協調發展。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斌

編輯/彭小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3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