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相關部門、相關機構負責人,介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有關情況。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答記者問時提到,我國成為全球高質量科技論文第二大貢獻國。
許倞介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研究,2018年專門出台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2019年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例已經超過了6%。
據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緊密圍繞着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等緊迫需要,強化了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任務系統部署。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大大提升,國際影響力也大幅提升。”許倞説,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在學科發展方面呈現了良好態勢。我國成為全球高質量科技論文第二大貢獻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技術、數學、物理學等12個學科中,我們的高水平學術論文被引次數進入世界前兩位。
第二,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9.2萬人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人數不斷增長,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科學家屢獲國際各種重要科技獎項,比如“克利夫蘭獎”“龐蒂科夫獎”等等,在量子通信、物理學等重要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三,我國的科研基地與條件平台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持續推進建設五百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佈局了十三個國家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優化調整形成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這些科研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為我國科學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一些大科學裝置都投入了使用。
第四,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在量子信息、納米科學、催化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在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生命健康等關鍵技術領域,也就是關乎民生的重大領域,解決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科學問題,為國家發展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面向未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強化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許倞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更加持之以恆地加強基礎研究。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勇闖創新“無人區”。
紅星新聞記者 高鑫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