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可測風雲 專家詳解精細氣象服務護航冬奧賽事

中新網北京2月9日電 (記者 杜燕)原定於2月6日11時開始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比賽,因大風天氣推遲至2月7日12時開始。氣象團隊嚴密監視天氣動向,持續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護航比賽順利完成。

作為冬奧會的重要保障內容之一,氣象服務保障備受關注。2月9日,參與冬奧氣象服務保障的專家們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的“雙奧之城·看典”之“太陽照常升起”直播活動上,解密團隊如何“百米級、分鐘級”看“風吹雲動”,讓“天有可測風雲”成為現實,為冬奧比賽提供可靠的氣象服務保障。

建成歷屆賽事中較稠密氣象監測站網

複雜山地的氣象預報是國際公認難題,隔着一道山脊,氣象環境就可能有很大區別。

位於北京市延慶區的小海陀山海拔2198米,是北京境內的第二高峯,山地地形複雜,可謂“一天變四季”“百米不同天”。

“要在建於此的高山滑雪賽道實現百米級預報,幾年前中國預報員的經驗幾乎是零。”北京市延慶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延慶區氣象局副局長張曼表示,氣象部門在海坨山上建成了“三維、秒級、多要素”的冬奧氣象監測網絡,通過自動氣象站、天氣雷達、微波輻射計等探測設備,提供了覆蓋賽區及周邊的天氣實時監測數據,為冬奧賽事和城市運行提供了重要的監測數據基礎。

她介紹,氣象保障團隊隊員們曾在數九寒天,冒着大風、頂着嚴寒,啃着凍硬的麪包,舔着凍成冰的礦泉水,一趟搬運共計幾千斤重的探測設備,在規定時間提前完成自動氣象站監測系統的建設任務。

“當我們看到觀測數據正常顯示在調試窗口的時候,得知觀測數據成功回傳到中心站的時候,大家歡呼雀躍,所有的辛苦付出覺得都值了。”她説。

她稱,截至目前,團隊在海陀山建設了17套自動氣象站、4套便攜自動氣象站的地面監測系統,還在賽區建設了S波段天氣雷達、激光測風雷達的垂直監測系統。同時,完成了延慶賽區周邊38套自動氣象站的升級改造工作,構建了“三維、秒級、多要素”的冬奧氣象綜合監測系統,建成了目前冬奧會歷屆賽事中較為稠密的監測站網。

高山滑雪要“看天吃飯”。張曼表示,目前,運維團隊每天要對設備狀態進行監控,對數據進行分析,一旦發生故障會進行及時搶修,確保探測系統穩定運行,為賽事提供精準、可靠的氣象服務保障。

“一場一策”“一項一策”保障比賽順利進行

北京冬奧會的山地氣象預報核心團隊“五年磨一劍”,按照“一場一策”“一項一策”的服務要求,在北京賽區、延慶賽區及冬奧組委運行指揮部調度中心組成服務運動員、教練員及賽事組織方的預報團隊。

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副院長陳明軒表示,北京冬奧會是近20年來、唯一在大陸性冬季季風主導的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冬奧會,賽區處於複雜山地中,做百米級預報滿足賽事需求,這在國際上前所未有。

他稱,形成覆蓋冬奧賽區百米網格、十分鐘更新的冬奧氣象預報產品,大幅提升了冬奧關鍵氣象要素預報的準確率,有效支撐了預報服務團隊開展精細氣象服務。

因各類賽事需求不同,北京冬奧氣象保障服務明確了“一場一策”“一項一策”的原則。陳明軒稱,縱觀歷屆冬奧會,與北京冬奧會的天氣氣候特徵、冬奧氣象保障側重點均差異顯著,國際上沒有成熟的、適用於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的技術方案可以借鑑或複製,加上中國冰雪運動起步較晚,缺少冬季重大國際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經驗,可以説,北京冬奧會的氣象服務幾乎是從零起步。

“從申冬奧開始,就開始做氣象觀測和數據的分析研究。”他説,氣象保障團隊連續5年冬季在賽區開展實地預報訓練。其中,科技的支撐不容小覷。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多源氣象數據快速集成與融合預報系統、大氣渦流尺度數值模擬計算模型……一系列關鍵技術方法,最終構建了冬奧氣象“百米級”預報技術體系,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

曾參與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氣象服務保障的陳明軒表示,預報精度從每公里、每小時精準到百米級、分鐘級,這是質的飛躍。冬奧會後,這些氣象保障技術將會在服務國家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保障大城市安全運行、提升冰雪產業的配套服務能力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4 字。

轉載請註明: 天有可測風雲 專家詳解精細氣象服務護航冬奧賽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