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徐超)去年伊始,新冠疫情暴發初期,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題為《抗疫情還是保經濟?中國艱難尋找平衡》的文章,質疑中國採取的嚴格抗疫措施“正對數百萬人的生活和生計造成危害”。
一年後,當疫情在美國等一些國家肆虐時,《紐約時報》又發表題為《中國如何擊敗病毒並實現經濟強勁恢復》的文章,承認中國有效控制疫情並取得長期經濟回報。文章説:“許多國家在如何平衡保護公眾健康和保持經濟運行方面存在爭論。在中國幾乎沒有,兩件事它都做到了。”
8月19日,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竹西街道竹西社區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給小朋友進行核酸檢測採樣。(新華社發,孟德龍攝)
從批評質疑,到認可信服。中國出色的抗疫答卷展現出有效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有力提振世界經濟的中國能力。
提振世界經濟的中國能力,源於中國立足自身、迅速恢復經濟發展的定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弗朗切斯科·格里戈利認為,在疫情面前,不應將生命與生計對立起來。防疫措施必須在兩者之間取捨的看法忽視了一個事實,即封鎖措施帶來的長遠效果可能抵消其短期代價,給整體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疫情初期,中國快速實施限制措施,短時間構築起嚴密的防控體系。有效控制疫情後,中國推進常態化防控機制,大力推進復工復產。2020年,中國經濟僅在一季度出現下滑,隨後逆勢上揚且增速加快,成為當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8月23日,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客運段洗滌車間的工作人員在進行洗滌前設備清潔消毒工作。(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專家邁克爾·圖爾認為,中國實踐證明,嚴格防控疫情在健康和經濟方面都會帶來巨大好處。
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講師、中國問題觀察員古納塞克拉表示,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務實且必要,得到民眾信任和支持。中國對疫情的迅速反應和宏觀調控,為企業提供了防護網並幫助它們迅速恢復。
提振世界經濟的中國能力,源於中國面向世界、助力夥伴走出衰退的實力。
中國快速恢復生產,為疫情下全球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提供穩定保障;中國提振國內消費,為各國商品與服務出口帶來市場紅利。
8月20日,中國政府援助的國藥新冠疫苗運抵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新華社發,烏馬利攝)
一組近期發佈的官方數據更具説服力: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東盟、歐盟、美國的貿易額同比分別增長24.6%、23.4%、28.9%;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5.6%;歐盟統計局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繼續保持歐盟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日本對華出口連續13個月同比增加,中國繼續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場地位……
阿根廷拉努斯國立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古斯塔沃·吉拉多評論説,中國經濟企穩恢復產生外溢效應,為其他經濟體走出衰退陰霾、加快經濟復甦帶來積極影響。
提振世界經濟的中國能力,源於中國着眼長遠、協調全球健康發展的功力。
在疫情應對不力、經濟飽受衝擊後,不少發達經濟體祭出強刺激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緩解短期衝擊,卻在中長期埋下金融市場動盪、全球通貨膨脹的隱患。
中國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始終保持連續穩定的宏觀政策,避免“大水漫灌”。作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中國正通過穩定供應、消化成本漲幅等舉措,為抑制全球通脹壓力、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復甦貢獻重要力量。
8月7日,在山東青島膠州灣,集裝箱貨輪在航道上行駛。(新華社發,俞方平攝)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説,發達經濟體的財政刺激是全球通脹的主要驅動因素,許多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給中國帶來輸入型通脹。然而,一些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價格漲幅顯著低於原材料漲幅,意味着中國供應鏈正吸收部分通脹壓力。有經濟學家表示,跨國企業如果想要應對通脹,可能需要更加依賴中國。
如今,變異新冠病毒德爾塔毒株加速傳播,給各國經濟復甦帶來新挑戰。中國一如既往以科學、自信態度應對,繼續努力平衡好“救人”與“救市”二者關係,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韓國京畿大學教授劉子陽認為,中國憑藉率先恢復經濟發揮積極影響,引領推動亞太地區和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時間證明,中國發展是世界穩定之錨和增長動力。”(參與記者:劉春燕、郝亞琳、倪瑞捷、杜白羽、周思雨、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