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不自在怎麼解?

老來不自在怎麼解?

耄耋老人哭訴被子女“關”在養老院:我不是犯人!近日,這條新聞在網上被熱議,令人唏噓。“想回家”的老人是上海91歲的孫女士,她認為子女剝奪了她的自由。

像孫女士這樣的情況在老年人羣中並不少見。那麼,應該如何化解“不自在”的心病?

“不自在”一

住養老院感覺被拋棄了

孫女士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多年前老伴兒去世後,她便獨自居住。2015年,老人在家不慎摔倒受傷,隨後被送到醫院救治,出院後她就被子女送進了養老院。幾個月後,孫女士的身體完全康復,她向子女們提出回家居住,沒想到遭到了子女們的堅決反對。老人感覺子女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剝奪了她的自由。

老人的子女們每週都會來看她,送水果、送藥,甚至會把老人的衣服帶回家洗……但他們有個共同的底線,就是絕不能讓老人回家住!一是覺得母親的性格比較強勢,難以相處;二來大家都很忙,沒有時間照顧,養老院有24小時值班醫生,有護工,是最適合、最安全的地方。老人的子女還跟養老院簽了協議,沒有他們的同意,養老院不能讓老人出去。

支招:有話好好説 老人需要被愛

“老人為什麼不願住養老院?怕被拋棄。他們覺得只有住在家裏,和家人待在一起才會有安全感。老人害怕自己不適應新環境和新生活方式,在心理和潛意識上抵制某些事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祝赫分析説,隨着老人年齡增長,與子女同住的願望會變得越來越強烈。老人需要愛、親情,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建議,子女應找出父母不想住在養老院的真正原因,有話好好跟父母説,想辦法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心理負擔或傳統觀念。比如,在工作之餘經常去養老院看望老人,並把老人接回家裏住兩天,還可以帶老人一起去挑選養老院,讓老人先感受一下養老院的環境,要讓老人認為自己仍然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員。

一位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認為,當下養老方式有很多,老人無須只拘泥於一種。現在很多養老院的基礎設施都比較齊全,可以滿足老人們日常的需求,再加上有專人照料,也能讓子女更加放心。在養老問題上,老人不能只依靠子女的照顧,還應當從多方面進行考量,而從經濟和思想上獨立就是讓自己晚年更舒適的第一步。

“不自在”二

一個屋檐下生活幾多煎熬

“年輕人在北京打拼不容易,要是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難!”心懷這個想法,2019年初,接到兒子的電話,65歲的張英二話沒説從老家安徽過來幫忙帶兩歲大的孫女。

小兩口對她的到來表示歡迎,帶娃雖然辛苦,張英沒有怨言,就是感覺兒媳婦事兒真多,經常埋怨她這個沒做好、那個做不對。“我一個帶過四個孩子的人,還得聽兒媳婦指手畫腳,什麼洗菜要多泡幾分鐘才能洗乾淨,孩子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到城裏了,反而渾身不自在,感覺自己有些吃力不討好。” 在她看來,一家人如果想要和諧相處,需要磨合的地方似乎格外多。

市民趙淑青退休後愛上廣場舞,因為要為女兒帶孩子,她只能放棄愛好。更讓她生氣的是,女兒女婿還把孩子的開銷推給了她,“從沒給過我錢,也從沒對我提過,好像我是應該的。”

老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可以享受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磕磕絆絆也會變多。不少老人表示,因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生活圈子不同,住一起難免會感覺不自在、不方便,甚至產生矛盾。

支招:有事當面講 忌多管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卜凌娜分析,老人感覺不自在,除了現實情況所致,也有礙於家人情面、委屈自己的因素,為了家庭和睦選擇退讓,給自己增加壓力,從而有了不自由的感覺。老人應該多為自己考慮,“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自己的經濟需求、交際需求等,更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做好父母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有些事情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給兒女一定的生活空間,不干涉他們的生活;在孫輩教育的問題上,千萬不能以‘有經驗’自居,儘量按照孩子的觀點教育孫輩。”退休教師於淑英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即便老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老人也可以做到精神獨立,多走出家門,而不是一天到晚就圍繞家裏的幾個人生活。”

“不自在”三

“智能化”來了 尷尬卻多了

家住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地區的洪光召今年62歲,為了跟上時代,去年他特意買了款智能手機,努力跟家人學習如何使用“北京健康寶”“京醫通”“美團”等小程序。但方便生活的同時他也遭遇了尷尬。“比如,使用北京健康寶,掃碼的人多時,有人嫌我操作得慢,就嘬牙花子,我打心眼裏發急,只好放棄掃碼,直接手寫登記;還有一次用‘滴滴’叫車,也不知怎麼操作的,車都沒坐上呢,直接把單給結了,這些事都太影響我的學習熱情了!”老人説。

而對於智能化生活,74歲的許振江打心眼裏牴觸,兒子家中新換了電視,電視機和兩個電視盒子一共有3個遙控器,他開好了就不敢關,怕打不開。前兩天,老人不知碰到了遙控器的哪個按鈕,導致畫面變小了,最後不得不向年輕的鄰居求助。老人覺得有點憂傷,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邁過“我這麼大歲數了,不想學”的這個坎兒?用他自己的話説,因為不理解和不熟悉,不知道按下這個按鈕會發生什麼,會承擔何種風險和損失。

支招:克服畏懼心理 跨過心理這個坎兒

網購、上傳圖片、組織社區合唱團開展“雲歌會”,還幫着鄰居下單買東西……海淀區花園路街道小關社區居民宋學義搭上信息化快車,玩得不亦樂乎。她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老人使用智能手機並非出自興趣,而是現實需求。既沒有興趣又沒有需求的,壓根沒有學習的必要了。有需求的就得耐心探索,有興趣探索。”

“因為老年人的生理原因,很難去適應現在智能產品的多樣性。而具體學習的時候,記不住,學不會,更多的是因為有畏懼心理和緊張的心態。在學習的時候會畏首畏尾,還有就是年紀大了,不用那些功能也罷的放棄心理。”祝赫分析。

怎樣才能讓老年人跨過這個門檻?祝赫表示,關鍵還得靠老年人自身,慢慢培養自己“玩電子產品”的信念,只要不把這個電子產品弄壞了,就可以繼續去“玩”。還有老年人要有重點地學習,年紀大記住10個按鍵功能很困難,那麼記5個按鍵就不難了;其次,有研究發現,很多年輕人教別的老人的時候比教自家老人更有耐心。所以建議年輕人交叉教授,A教B家的老人,B教A家的老人,這樣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文/奚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0 字。

轉載請註明: 老來不自在怎麼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