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221的秘密禁區,四個姑娘留下一張私人合影!
這張照片看着很普通。四個秀氣的上海姑娘,在帳篷前站成一排。從左往右分別是——王蘭娣、範德娟、羅惠英和俞錫君。
不普通的,是照片上模糊的背景和拍攝時間。那青海湖東岸的金銀灘,拍攝時間是1963年7月。半個多世紀後,每當講解員講到“這張照片是這個基地唯一的私人合影”時,人們都會不禁駐足凝視。
金銀灘是什麼地方?“西部歌王”王洛賓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就誕生在這裏。
可是,從1958年起,它在地圖上“消失”了30多年。當時,導演凌子風有一部電影,名字就叫《金銀灘》,也被悄悄被停播了。
為什麼會被停播?這四個上海姑娘哪知道。1958年,她們還是高三學生。這是那時的羅惠英。
來到金銀灘,參加“草原大會戰”
1963年7月初,同樣的命運讓她們登上了從蘭州到西寧的同一趟火車。她們被告知要去“一個重點工程”。
來動員的人很神秘,只是強調,“你們一個肩膀挑的是中國7億人的擔子,另一個肩膀挑的是全世界30億人的擔子。”在西寧,她們領到了防寒“四大件”:狗皮帽子、藍色棉大衣、大頭鞋、牛毛氈。
抵達青海省海西州海晏縣金銀灘時,加厚牛毛氈搭的帳篷星羅棋佈。四姐妹被告知這裏是青海221廠。
她們被分配到221廠機關器材處,任務是根據需求列計劃,到全國各地訂購併管理器材。當時,俞錫君在基建材料管理處,羅惠英在科研器材供應處,王蘭娣管化學試劑,範德娟管生產器材。
這片海拔3200米高原,生活工作確實苦。最困難的時候,每人每月只能吃半兩油,24斤糧食,吃的是帶麥麩的面做的饃,吃完就便秘。唯一的菜就是茄子幹,還發黴生了蟲。
廠裏不少人患了水腫,住得也不好,最開始是地窩子,再後來是帳篷。除了夏天,不是大雪紛飛就是飛沙走石。一旦颳起風沙來,帳篷也擋不住儘管帳篷裏有火牆,但仍然寒冷刺骨。
當時,年輕的四姐妹並不覺得苦。她們趕上了“草原大會戰”。大會戰的一項內容就是搞生產突擊。整個廠所需要的設備、材料清單都會彙總到了器材處。“一本比字典還厚的設備、材料清單本,要求一式五份。”
俞錫君墊着複寫紙登記,可那時候的紙厚,得握着圓珠筆尖使勁戳,一支筆要麼沒兩天就用完了,要麼就被戳壞了。有時候要求一式六七份,再怎麼戳也寫不出來,只能刻鋼板印。沒多久,俞錫君的指間就全是厚厚的老繭。
糊里糊塗忙了一年多四姐妹也不知道,自己參與的重點工程是什麼。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
這時,俞錫君才知道自己是在參與“造原子彈”。怪不得她們那時的保密工作那麼嚴格。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發佈時,廠裏的一個工作人員十分驚訝,“我們國家還能製造這麼厲害的武器?在哪生產的啊?”
唯一一張私人合影的由來
為了保密,“221廠”有好幾個名字,一開始叫“青海省綜合機械廠”,也叫“蘭字839部隊”,還叫過青海礦區、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在“密不透風”的環境裏,幾乎沒人能夠在這裏留下一張私人照片。四個姑娘的那張合影如何誕生呢?
那是1963年7月底的一天,俞錫君正在貨站接收一批新到設備,發現有一件設備包裝破損了。
停放在“原子城”內鐵路上的機車。當年,這輛機車,承擔了出入“原子城”的物資、人員的運送。中國領導人進入禁區,也是由該機車牽引。新華社記者王精業攝(1996年11月27日發)
器材處叫來保衞處工作人員來拍照,準備向廠家索賠。保衞處的工作人員給設備拍照後,俞錫君壯着膽子對他説,“給我們也拍一張吧。”沒想到保衞處的人真答應了。保衞處的那位工作人員只給了俞錫君唯一的一張兩寸大小的照片。
沒多久,廠裏就傳出有人因為往北京寄私人相機而受調查挨處分。當時只有保衞處才有相機,拍照都得經過政治部許可。而她們拍這張照片壓根沒得到政治部的同意。俞錫君也不敢往家裏寄,這張照片就一直壓在俞錫君的箱底。
再後來,因為工作調動,四姐妹離開了金銀灘,天各一方,斷了聯繫。1993年前後,四川綿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城技術館向職工徵集舊物件,俞錫君才翻出那張藏在箱底30年的老照片。
不久之後,在籌建中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來綿陽徵集實物的時候,那張照片又回到最初拍攝的地方。
這時候,被稱為“原子城”的221廠已經退役了,並被移交給了地方政府,更名為“西海鎮”。2009年5月,“原子城”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正式對外開放。
2009年7月的一天,女兒帶着67歲的羅惠英和老伴一起重遊金銀灘。在剛開放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裏她發現了那張四人合照。她激動得在紀念館裏喊出了聲。這是羅惠英和合照的合影。
重返故地,四姐妹只剩三人
再後來,2014年8月11日至12日,海西鎮舉行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週年紀念活動,原子城紀念館邀請221位“核功臣”重回金銀灘,幾個姐妹也收到了邀請。
四姐妹,唯獨不見範德娟,當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工作人員尋訪範德娟的時候,她已經生病了,沒趕上這次重聚就去世了。
這時,大家都兩鬢添霜,臉上也掛了不少皺紋。這是現在的王蘭娣。
那一次,王蘭娣、俞錫君和羅惠英花了整整兩天,都沒參觀完整個原221廠區,三姐妹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工作過的地方這麼大。”這是現在的俞錫君。
正是那一次重返金銀灘,她們才知道了“青海221廠”的歷史。就在四姐妹從上海到寶雞的那一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人家説你不算數,那麼好吧,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我看有十年的功夫完全可能。”
當年7月,青海221廠開始籌建。在四姐妹來到金銀灘的那一年,負責研製原子彈的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在她們來之前的幾個月就到了金銀灘,先後有1.8萬名技術人員、工人和專家隱姓埋名來到這裏。
那張照片是王蘭娣參與“造原子彈”的唯一憑證。2014年之後,俞錫君給了王蘭娣那張合照的複製照片,王蘭娣把它小心翼翼地夾在相冊裏。
1988年,評高級工程師的時候,王蘭娣提過一句自己曾參與研製原子彈的工作。沒想到王蘭娣遭到一陣擠兑,“你這哪有原子彈嘛,一點原子彈的信息都沒有。”
王蘭娣沒評上高級工程師,後來索性對那一段經歷一字不提。王蘭娣的簡歷裏關於“造原子彈”隻字未提。關於那段經歷,只有一句話:1963年至1967年在青海西寧市500號信箱工作。西寧市500號信箱是221廠的收信地址。
有一次,孫女問羅惠英,要是當初在上海不去寶雞,到了寶雞也不去青海的話,那她現在怎麼着也得是個資深醫生了吧?羅惠英回答説,“沒什麼遺憾的,參與造原子彈也光榮!”這是現在的羅惠英。
那張合照公開之後,三姐妹的生活沒有多大改變。在綿陽的俞錫君喜歡看電視和遛彎;在上海的羅惠英每天給小區的老太太們讀報紙、執着地每天走一萬步;在西安的王蘭娣除了帶孫子,就是看電視。
她最愛看的是《風箏》,最喜歡的角色是《風箏》裏的共產黨特工鄭耀先,“他死前唯一的願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門看升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