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洪水的較量中,人們再次見證了水庫等防洪工程的“實力”——日前,在應對珠江流域西江4號洪水時,廣西大藤峽工程攔洪約7億立方米,有效減輕了梧州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防洪壓力。
近年來,每當大江大河流域有洪水洶湧而來,人們總會看到“素質過硬”的工程體系拆解滔天巨浪。去年汛期,在防禦嫩江1號洪水過程中,尼爾基水庫壓減下泄流量攔洪,削峯率達61.6%;前年8月,在應對長江2020年第4號、5號複式洪水過程中,三峽及上游水庫羣攔蓄洪水約190億立方米,避免了荊江分洪區的啓用……
全國層面的宏觀數據更為直觀:去年汛期,3757座(次)大中型水庫攔洪1146億立方米,減淹城鎮1149個,減淹耕地1371萬畝,避免人員轉移721萬人;前年汛期,3852座(次)大中型水庫攔洪1680億立方米,減淹城鎮1310個、減淹耕地3392萬畝、避免人員轉移2148萬人。一座座水庫、一道道大壩,如“銅牆鐵壁”一般守護着江河安瀾,保障着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水庫調度這張防汛王牌頻頻“顯身手”,體現出近年來我國防洪減災體系日漸完備、防洪保障能力日漸完善。尤其目前我國大江大河基本建成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為基礎的防洪工程體系,加之監測預警預報等非工程體系,大江大河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
越織越密的洪水防禦網讓我們在面對洪水時有了更多底氣,但並不意味着可以就此高枕無憂了。畢竟,這張網並非“金鐘罩”“鐵布衫”,它還有很多薄弱點。
當大江大河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時,很多中小河流堤防建設和治理投入相對不足,防洪標準偏低,很多小河流的行洪道甚至被長期佔用,排澇能力不足,一旦出現強降雨將成為重大的安全隱患。一些地處山區的中小河流河道坡降大,水流湍急,也加大了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當總庫容達800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9.8萬座水庫總庫容92%的大中型水庫在防洪、調控河流泥沙等方面不斷髮揮作用時,9.8萬中的絕大多數、佔比達95%、量大面廣的小型水庫,普遍存在工程標準偏低、運行管理投入不足、維修養護不到位等問題。尤其我國9.8萬多座水庫80%以上修建於20世紀50至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大部分已超過設計使用年限,功能老化現象較為嚴重,很多小水庫“重建輕管”“以建代管”現象突出。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養,讓許多小水庫積病成險,成為不容忽視的防洪短板。
洪水不會專挑大江大河“下手”,防汛抗洪,永遠不存在抓大放小的選擇題,而要務必做好重視“大”、抓好“小”的必答題,既要讓“頂天立地”的大工程發揮王牌作用,也要保“鋪天蓋地”的小河流、小水庫不“闖禍”。近年來,我國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整治小河流河道被佔用等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仍需久久為功。
好在,一些明確的時間節點讓我們對未來的防洪體系充滿期待:水利部曾表示,今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遺留問題處理;完成已到安全鑑定期限的水庫安全鑑定任務;對“散養”的小型水庫實行政府購買服務、“以大帶小”等專業化管護模式。除此之外,小河流治理腳步也應加快,把相應的堤壩、防洪標準提上去,把田間地頭的小河、小溝、小渠疏通好,給洪水以出路。只有做好防汛無小事的必答題,才能守好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這個天大的事。
文/陳晨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