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標讀懂一座城市。作為濰坊這座城市的重要地標,文化藝術中心這座建築羣四時有大美。夏天的人民廣場,觀光塔高聳入雲去,河水清且漣漪,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承載着歷史的絢麗煙霞和時代的跫跫足音,11座單體建築各盡其能又各有其美;暮色四合後,鳳溪地就開始斑斕起小攤位,如同星火般,各自撐開去一片人聲鼎沸、煙火騰騰,合以燎原之勢,席捲整座城市熱鬧夏夜。
地標是城市中重要的獨特主體,是城市品質和人文魅力的體現。面對時代新要求、人民羣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在服務人民羣眾中彰顯功能價值?文化藝術中心以“打造一流城市公共文化綜合體”答好時代之問。
問計於民
崛起城市文化新地標
“人民廣場有了便民服務櫃,真好!”去年底,一條自帶歡喜氣氛的新聞刷屏了濰坊市民的朋友圈。起因是一位濰坊市民在外地出差時,看到當地一些公園景區裏都設置了便民衣帽架或者存衣櫃,方便健身鍛鍊的居民存放衣物,“我覺得咱濰坊也可以實施,適逢文化藝術中心徵集‘金點子’,我就把這個建議提報了上去。”令他沒想到的是,短短十幾天,人民廣場就“上新”了便民服務櫃,櫃內大到輪椅、小到打氣筒、雨傘、口罩、應急藥品、針線,只要能想到的,都為市民準備上了。
“我們面向社會各界組織開展‘金點子’徵集活動,是為了進一步聚民意、匯才智、補短板,使得中心各項工作能更好地回應市民期盼和訴求,讓市文化藝術中心成長為人民羣眾想要的樣子。無論是‘點贊’‘建言’還是‘吐槽’‘拍磚’,都是對市文化藝術中心發展的親切關心和期許。”市文化藝術中心主任蔡相山介紹。同時,為隨時瞭解和辦理羣眾需求,在園區顯著位置張貼海報公佈電話,24小時不打烊,市民對中心工作有投訴或意見建議隨時反映。半個月時間,一共收到“金點子”65條,涉及物業管理、商業運營、大劇院演出及運營管理等方方面面。
市民有城市主人翁精神,城市管理服務部門秉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問計於民,帶來的是文化藝術中心不斷完善的功能服務和市民不斷躍升的獲得感。
此外,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堅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以滿足市民羣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次到上海、深圳、蘇州等地對標學習。
在對標、問策、探索中,目標和方向愈發明晰。“作為全市最大公共文化綜合體,必須主動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能,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打造‘一流城市公共文化綜合體’上下功夫見成效,要以打造‘一流環境、一流業態、一流平台、一流服務’為支撐,把藝術中心的功能價值發揮出來。”蔡相山説。
“乾淨!”這是許多市民在市文化藝術中心的感慨。對標一線城市公共文化綜合體環境標準,提出“室內室外一體化”物業管理理念,在綠化、美化、淨化等方面進行標準化、可量化提升改造,做到時時乾淨、處處乾淨,去年,中心物業被評為全省物業質量標杆項目。
“環境温馨整潔、工作人員熱情有禮,功能服務有效有序……力爭讓每一個來中心的市民有一種到家的温馨感。”市文化藝術中心在抓規範、創標杆中錘鍊工作作風,打造具有鮮明中心特色的服務品牌,一座“近者悦遠者來”的城市文化地標以其思想性、公共性和藝術性,正在發展中締造城市新記憶。
發力短板
“沉睡資產”變成蓬勃新產業
城市文化地標具有鮮明的公共空間屬性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要“雙效”統一——既要滿足社會效益,以社會效益為先,又要滿足經濟效益,實現其自身造血功能。
在過去幾年,許多市民眼中的市文化藝術中心地上地下“像是兩個時代”:地上各場館人流如織、熱鬧繁華,地下一片沉寂,只發揮了停車場的職能,與最初設計時文化綜合體的理念相去甚遠。
這是因為市文化藝術中心自2013年7月建成使用以來,地下商業區域共3萬平方米,由於各方面不配套等原因,長期閒置。
撬動一地發展,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支點,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瞄準短板發力,聚力重點攻堅克難,創新招商運營模式,引進上海奉彰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改造投資、招商運營。近兩年已累計投資1.031億元,完成全部地下商業區域裝修和招商工作,中心地下商業區域開發利用實現歷史性突破。
推動國有資產有效盤活,文化藝術中心變政府投資為企業投資,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模式進行招商,解決了運營企業責任心不強和“賺了錢就走”的短期經營心理。
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市文化藝術中心把原先由政府負責的兩個連廊26間商鋪以及文化宮東區一、二樓全部委託給奉彰管理有限公司進行一體化包裝設計,充分利用其影響力進行招商,短時間內吸引了國內優質資源的青睞。
變自主經營為委託運營,實現優質資源業態快速聚集。目前,樂高等3家上市公司、七田陽光等15家國內知名企業入駐中心地下商業區域。其中,全市帶貨直播銷售冠軍晟熙電子商務帶動形成電商直播帶貨基地板塊,濰坊藝考機構領軍品牌百格教育、瀾海藝術引領形成綜合教育板塊,全國抖音前十的MCN機構紫星娛樂為代表形成娛樂網紅孵化基地板塊,華中裝飾、淘吾家等領軍裝飾公司打造形成城市設計板塊。
國有資產不僅要“盤活”,更要“用好”。市文化藝術服務中心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對中心運營國有資產的有償使用費、運行費等一系列內容進行了專業化市場評估,根據評估報告進一步談判後,確定了重點商務條款;召開專家評審論證會,藉助“外腦”對運營策劃方案進行會診,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力量,為招商運營提供保障。
創新求變
打造“一流城市公共文化綜合體”
作為一座城市的地標,就是要順應時代,不斷更新,使文化地標做到承載歷史、關懷當下、築基未來。
濰坊的“老朋友”、濰坊農業產業化概念的重要推介者《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曾説過,濰坊很善於建設平台。平台是公共活動的公共載體,你的效益怎麼樣,影響力怎麼樣,平台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誰掌握平台就掌握了主導權。文化藝術中心樹立“平台發展”思想,發揮優勢、邁向高端,着力打造一流平台。
打造城市會客廳,突出培育發展具有全市樣板作用的教育、商務、展示、文化引領“四個平台”——
對培訓機構實行統一品牌IP設計,品牌理念突出“愛與分享”,以“陪伴少年夢想、培育家庭希望”的願景,打造濰坊首個素質教育一站式教育綜合體;
登高塔,攬一城繁華。高標準打造東塔“雲上客廳”,重新裝修提升,設置咖啡、茶水、點心等服務,功能定位為全市高端沙龍、路演、商業接待、市民免費參觀的城市客廳;
高效利用好中心半下沉音樂廣場,進行亮化美化提升,定期舉辦音樂會、模特走秀等露天表演節目,為全市才藝類人員提供展示地,為市民提供常態化免費觀賞地;
讓文化活動“飛入尋常百姓家”,加大濰坊大劇院服務管理改革,實行每月一次市民開放日活動,讓羣眾走進劇院、瞭解劇院,穩步推進票價改革,降低票價,最大程度吸引市民入院觀演,同時,在演唱場次、演出檔次和頻率上對保利公司進行嚴格考核,充分發揮大劇院的文化引領作用。
在主力培育鳳溪地濱河步行街的同時,開展濰坊城市消費節。今年,市文化藝術中心又在下沉廣場開辦“萬物集”夜市。自6月2日開市以來,“鳳溪地萬物集夜市”以其獨有的文藝氣息、潮流體驗立即吸引了大量年輕人,每天晚上人流如織、摩肩接踵,為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不到晚8時,各入口處就開始人流管控,等待入場的市民排起了近百米長的隊伍。
聚攏一方人間煙火,同時以公益性攤位為小微商户紓難解困。漫步“萬物集”夜市,可見遊客文明有序、商户攤位整齊劃一、商品質優有品位,鳳溪地濱河步行街成為展示濰坊形象的窗口。
“雖然跑得快,但不讓每一個人掉隊。”在文化服務上,市文化藝術中心充分考慮每一個市民的文化需要,在打造一流城市公共文化綜合體的征途上,秉持“以人為本”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不同人羣的文化需要,不斷豐富城市文化底藴,在濰坊這片土地上,長出有生命力的城市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