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華全媒+|60年,47萬餘封來信,呼喚着同一個名字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瀋陽3月4日電(記者王炳坤、趙洪南、崔師豪)今年是雷鋒犧牲60週年。60年來,他生前所在的“雷鋒班”陸續收到了47萬餘封來信。

  這些信函猶如只只鴻雁,跨越時空,滿載着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呼喚。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犧牲。第二年,他生前所在班被命名為“雷鋒班”。

   “雷鋒班”戰士在整理“雷鋒班”收到的信件(2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學雷鋒紀念日前夕,記者走進“雷鋒班”。展室內,陳列着白哈達、羊毯工藝品、紅領巾和裝滿了一排排玻璃展示櫃的信函……

  “雷鋒班”戰士在整理“雷鋒班”收到的信件(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這些來信厚度不同,形式各異,有着鮮明的年代印跡。其中,有急需幫助的“雞毛信”,有需要破譯的“盲文信”,也有漂洋過海的“國際信”。有用16開紙寫滿了100多頁、分裝在6個信封裏建議弘揚雷鋒精神的長信,也有僅寫下“聽了解放軍叔叔的報告,我決心做雷鋒叔叔那樣的人”寥寥數語的表決心信。

  長期關注這些來信的瀋陽工業大學“四個自信”研究暨課程思政指導中心副教授英明説:“47萬餘封信見證着雷鋒精神,並沒有因時代變遷而失色,進一步證明了雷鋒精神可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著名指揮家聶中明曾在寫給“雷鋒班”的信中表示,雷鋒精神就像一個不休止的音符,貫穿在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

  “雷鋒班”戰士在整理“雷鋒班”收到的信件(2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2011年11月,一封信從英國輾轉寄到了“雷鋒班”。79歲的李藝·布魯諾女士在信中表示,希望進一步瞭解雷鋒精神。她在信中説:“最近我在倫敦圖書館讀了一本關於160位中國名人故事的書,讓我產生給雷鋒部隊寫信的想法。”

  當收到雷鋒日記、雷鋒事蹟報告光盤等資料後,李藝·布魯諾女士表示,希望與雷鋒生前所在部隊官兵建立聯繫,共同把雷鋒精神向世界廣泛傳播。

  “這幾十萬封書信是歷史的明證,雷鋒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英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