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韓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不敵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悦,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10日6時(北京時間5時)許,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完成總統選舉100%計票。根據統計,尹錫悦得票率為48.56%,李在明緊隨其後,得票率為47.83%。
李在明當天凌晨發表講話承認敗選,並祝賀尹錫悦獲勝。他表示,希望尹錫悦能夠開啓超越分裂和矛盾的時代。
當地時間2022年3月10日,韓國首爾,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承認敗選。圖/IC photo
事實上,這已經是李在明第二次參加總統競選。五年前,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遭彈劾罷免後,李在明曾與文在寅在共同民主黨內競爭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最終敗給文在寅。如今,雖然進入總統競選的最後角逐圈,但仍落敗。
從工人到律師,由城南市市長到京畿道知事,李在明的政治生涯經歷了不少坎坷,卻也總能在坎坷中發現機遇。兩次總統競選落敗,李在明的下一個五年,又會往何處去?
步入政壇:從工人到市長
1964年12月22日,居住在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的李氏夫婦迎來了他們的第五個孩子,並將他起名為“李在明”。
李在明幼時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後,家中沒錢繼續供他念書,只好輟學進入城南工業園區打工。那時正值上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在製造業的推動下迅速崛起。李在明也想進工廠混口飯吃,但因為年紀太小,他只好頂着假名字,拿着別人的簡歷矇混過關。
緊接着意外發生了,年僅十幾歲的李在明發生了工傷事故,手臂被機器卡住,導致他落下殘疾。不過,李在明並未就此放棄,而是通過自學通過了同等學力考試,在1982年獲得了獎學金,成功考取韓國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律師。
原本打算成為法官或檢察官的李在明或許沒有料到,他的職業生涯即將迎來關鍵轉折點。
2004年,城南市兩傢俬立醫院停業,由於擔心當地醫療資源不足,李在明帶着20多萬市民簽署的聯名信,要求政府在當地建立公立醫院,但該提議被市議會駁回。
隨後,李在明在抗議活動中與他人發生衝突,還被控“妨礙執行特殊公務”,只好躲進一間狹窄的教堂地下室中,躲避抓捕。《朝鮮日報》指出,正是此次經歷,讓他決心成為城南市市長,親手建立當地醫療系統。
然而,參與競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李在明2012年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坦言,當時的競選是錢“砸”出來的。直到“選舉公營制度”開始實施,韓國才實現了不需要鉅額開銷的選舉。制度的轉變也為李在明從政鋪平了道路, “既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麼不如進入政界,掌握更多的權力來為社會多做貢獻。”
李在明的從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2006年,李在明參選城南市市長,排名第二落選;2008年,參加國會議員競選,最終敗北。直到2010年,李在明再次參選城南市市長,才終於當選,並在2014年實現連任。
初露鋒芒:帶頭要求朴槿惠辭職
剛剛當上城南市市長的李在明,還沒來得及“大展身手”,先過上了“勒緊褲腰帶”的日子。
李在明就任後發現,由於前任政府過度預支財政經費,導致他首個4年任期中2-3年的可支配預算都已經被預支。因此,李在明不得不自己籌資資金填補財政漏洞。
當地時間2022年3月8日,韓國首爾,韓國大選前一天,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舉行競選集會,為大選拉票。圖/IC photo
城南市壓縮財政支出、調整財政結構、整頓税務,開放市政府大樓給市民使用,直到2013年才終於清償完近7000億韓元的債務。回憶就任市長的第一年,李在明在接受韓媒採訪時表示,“那感覺如同駕駛着一艘幾近沉沒的船隻衝出暴風雨”。
拋下債務壓力後,李在明推出了不少福利政策,例如無償校服、公共產後調理院等。《朝鮮日報》指出,李在明的福利政策也有不少爭議,部分政客以及經濟學家指責其為“民粹主義”。
償還債務的過程中,李在明還與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發生了多次糾紛。李在明先是宣佈城南市延期償還中央政府債務,導致朴槿惠成立專案組調查李在明。
隨後,朴槿惠提出地方財政法施行令,要求城南市繳納1000億韓元税金。此舉令李在明極為不滿,甚至憤而前往首爾光華門廣場前絕食抗議。
地方與中央產生糾紛,其實與韓國政治制度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韓國行政劃分為多個層級的地方自治團體,各地民選團體長官更多地需要對選民負責,而不是對上級或對總統負責。在此機制下,中央和地方難免存在政策上的差異。
朴槿惠“親信干政”案發生後,李在明率先表明支持彈劾朴槿惠,還曾上街參與燭光示威活動。新華社指出,李在明被視作要求朴槿惠下台“第一人”。
自2010年起執掌城南市,因推動福利項目而備受好評,加之在“親信干政”案中表現亮眼,李在明以“黑馬”之姿闖入民眾視野。2017年1月13日,李在明特意回到15歲曾工作過的手錶工廠發表參選韓國總統宣言,“我將成為大韓民國第一個工人出身的總統”。
不過,李在明沒能在五年前實現這個夢想。
兩次選舉:越發穩健的執政風格
在擔任城南市市長期間,李在明就以説話直接、甚至發表過激言論為人熟知,因此被民眾稱為“韓國特朗普” 或“汽水市長”(汽水在韓語中常用於形容為人直爽)。
他曾在採訪中説道,美國人通過選舉出特朗普來“彈劾”他們的建制派,韓國的選舉也應該反映這一點。彭博社指出,2016年11月前後,韓國發生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民眾不滿政界與大企業間的利益勾連。李在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藉助國內對腐敗和就業不佳的憤怒情緒,進而獲得民眾支持。
當地時間2022年3月7日,韓國釜山,韓國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當地舉行競選集會。圖/IC photo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出身草根的經歷,他主張了解民眾疾苦,“為民眾代言”。
2017年,李在明攜妻子參加了一檔韓國綜藝,通過節目展現其日常生活狀態:睡覺打呼嚕,還是“起牀困難户”,一邊慢吞吞吃早飯,一邊閲讀報紙,每天由妻子搭配穿衣,李在明向觀眾呈現了一個與大眾認知中的“政治精英”截然不同的形象。
參加節目正是想要打破觀眾對他的固有認知。李在明在節目中説道,民眾對於政治家的印象是鋒利、狠和細心,他想向大家展示,政治家也是住在鄰居家的普通人。鏡頭裏展示出的夫妻逗趣生活,也令李在明在國內收穫頗多人氣。
不過,李在明輸給了文在寅,沒能成為共同民主黨推選的總統候選人。落選後,李在明重整旗鼓投入競選,向京畿道知事一職發起衝擊,並在2018年高票當選。
擔任京畿道知事期間,李在明最出名的“戰績”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進入“新天地”教會完成強制調查。據《中央日報》報道,自2020年2月19日起,韓國新冠疫情以大邱市的“新天地”教會為中心大規模暴發,但在轉交名單中出現延誤和錯誤。隨後,由於擔心錯過防控疫情的黃金時期,李在明帶領40多名京畿道政府官員前往調查。
京畿道知事的任職經驗讓他的“二戰”競選優勢明顯上升。董向榮表示,兩任城南市市長,一屆京畿道知事,李在明有着相對豐富的從政經歷。經歷兩次選舉,李在明的政治風格比以往要穩健得多,團結黨內外力量以求贏得選舉。
在本次競選中,“經濟”是李在明政策的關鍵落點。在整篇競選宣言中,據《韓民族日報》統計,出現次數最多的詞語是“經濟”和“增長”,其中“經濟”出現了18次,“增長”出現了11次。李在明承諾當選後,要在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盧武鉉及文在寅的基礎上彌補不足之處、改正錯誤,以成立一個“更能幹”的政府。
這裏的“不足之處”指的或是文在寅的經濟政策。董向榮指出,文在寅政府最大的“敗筆”即房地產政策,文在寅一直想要打壓房價,但房價在其任期內上漲了約一倍。房價上漲加劇了年輕一代的焦慮,導致年輕選民民心背離。因此,李在明在房地產政策方面一直試圖與文在寅政府劃清界限,主張提高容積率,增加房屋供給來穩控房價。
就在李在明人氣走高之時,多樁醜聞被曝,致使其支持率有所下滑。
2021年9月,一件圍繞京畿道城南市地產開發項目的案件又引起民眾關注,檢方認為一家名不見經傳的投資公司可能通過賄賂政府官員、國會議員等有影響力的人物拿下項目,而當時李在明正是城南市的市長。儘管他多次否認,但仍被指責向房地產商輸送巨大利益,甚至在黨內引起“巨大不信任感”。
不久,李在明之子被曝光涉及網絡賭博,李在明之妻被曝光經常使喚公務員為其辦理差事,私用公家資源。李在明也因此先後公開道歉。
選舉落敗:未來政治道路有很大不確定性
事實上,李在明和尹錫悦的選戰十分膠着。根據韓國民調機構發佈的數據,兩人的支持率長期以來十分接近,並且差距都在誤差範圍內。在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最終的統計結果中,李在明與尹錫悦之間的得票差距還不到1%。
距離大選日不足一週的時候,在野黨突然宣佈聯手,提前幫助尹錫悦鎖定了勝局。
當地時間3月3日,在野黨陣營決定合力阻擊李在明。尹錫悦與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舉行記者會,宣佈推舉尹錫悦為單一候選人。韓聯社指出,政界普遍認為,尹錫悦很有可能由此得到更多的遊離選票,進而拉大與李在明之間的差距。
而當時民調數據也不再公佈。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表示,從3月3日至9日晚7時30分,禁止公佈選舉相關民調結果,也禁止援引3日以後進行的民調結果進行報道。
韓聯社指出,此舉旨在防止民調結果引發選民支持有勝算的候選人或支持劣勢者等現象,避免不準確的民調損害選舉公平性。
遭遇醜聞困擾、被在野黨合力阻擊,種種因素作用下,李在明再次與總統之位擦肩而過。董向榮指出,其實,與五年前類似,李在明仍不是共同民主黨內部的主流派,但他還是通過自己的政治技巧,戰勝了呼聲很高的韓國前國務總理李洛淵,贏得了黨內初選,這對李在明而言已經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成果。
談及李在明的政治前景,李旻認為,本次選舉中,李在明的地方從政經歷對他而言是極大加分項,這其實是李在明衝擊總統之位最有利的時機,此次失利也對他造成了較大打擊。李在明未來政治道路仍有很大不確定性,因為從地方行政長官角度來看,李在明幾乎已達到“頂點”。如果李在明有意再進一步,他可能在未來着眼於首爾市市長選舉,或兩年後的國會議員選舉。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