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思中學文憑試,港媒:通識教育在過去若干年中夾藏“私貨”

【環球時報記者 葉藍 李耀】今年是香港“高考”——中學文憑試(DSE)正式實施10週年。在過去的10年裏,不少香港人才通過這項新型考試脱穎而出;另一方面,香港輿論也在反思,中學文憑試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香港反思中學文憑試,港媒:通識教育在過去若干年中夾藏“私貨”

在中學文憑試10週年之際,香港《星島日報》21日總結了今年來最大的一些變化。香港考評局日前公開了精簡的2023年中學文憑試大綱,包括取消通識科、中國文學科、英語文學科等10科的校本評核,精簡部分科目要求。大致上,後年的大綱與明年基本相同,考評局給出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疫情簡化考試。而更多人關注的是,香港高中核心科目本學年起優化改革,此前備受爭議的通識教育科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名稱也正式定名。

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大學一直是全港唯一大學。從上世紀中期起,大學學位數量不停增加,到上世紀90年代,全港已有8所大學提供學士課程。舊的高級會考內容設計得較為艱深,隨着學院學位的增加,學生生源減少,香港已不再需要精英式的高級程度會考,社會要求改革學制的聲音漸漸出現。

2012年,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開始舉辦文憑試,為六年制中學的畢業考試,相當於內地的高考。其考試內容包括主修科目及選修科目,其中主修科目包括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包括地理、歷史、中國歷史、物理、生物、化學和經濟等。考生可以在選修科目中任意選擇,不被文科理科約束。中學文憑試一般從每年3月開始,考試時間分散,一直到5月初才全部結束。

香港學生參加考試後,可以通過香港“大學聯合招生系統”報讀當地各大學,也可以報考內地高校或海外大學。根據香港考評局官方網站的資料,目前,近130所內地高等院校可以直接以文憑試成績錄取香港學生,比首屆文憑試的約60所院校增加一倍。認可文憑試的海外院校,也從首屆約100所增至現在的約300所。

過去10年裏,共有645533名考生出席文憑試,這些考生的去向也值得關注。香港“01”網此前統計了2012年首屆文憑試至今年的數據,10年來產生了87名狀元。截至2020年,共有33名狀元讀醫科,9人升讀環球醫學課程,即過半數的狀元選擇入讀醫學相關課程,從另一個角度也顯現了醫學人才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今年的7名狀元中,暫有4人表示會讀醫,一人想讀計量金融學。

雖然文憑試10年來為香港選拔了諸多優秀人才,但引發的爭議也不少,尤其是該考試的主科目通識科。早在2014年,香港《明報》的教育專欄《教育心語》中就有當地教育專家批評,作為必修科目,通識科“不專不通”,無論是其學習內容還是考試標準都很模糊,且幾乎只偏重時政。《明報》稱,不少本地和境外的大學,都認為通識科可有可無。事實也證明,香港通識教育在過去若干年中也夾藏“私貨”,扭曲了年輕學生對國家的認知。除了通識科外,其他文科考試也凸顯出香港中學文憑試的漏洞:2020年5月,歷史科有一題問考生是否同意“日本侵華利多於弊”,並帶有強烈的引導性。當時,有考生擔憂考官的政治立場會影響其判給自己的分數,也體現了文憑試的不公正性。今年年初,香港教育局加入考評局的判卷制度,力圖改善政治立場影響考試的爭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7 字。

轉載請註明: 香港反思中學文憑試,港媒:通識教育在過去若干年中夾藏“私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