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湯加火山噴發背後,太平洋島嶼地區權力暗戰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趙少峯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教授

  湯加受災後,澳大利亞、新西蘭首先發聲,美英日等國很快跟進,但湯加收到的首批救援物資,卻來自中國。對此,西方大國心態複雜。這種複雜源於對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影響力增強的忌憚,更源於湯加及這一地區的諸多島國與它們的利益緊密掛鈎。

  戰略價值突顯

  太平洋島嶼地區是東西南北半球的十字交叉路口,不僅控扼太平洋安全航線,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價值。

  自二戰以來,美國在太平洋島嶼地區佔有多個島嶼,並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羣島、帕勞保持“自由聯繫國”關係,在這些國家長期部署有軍事設施和軍事基地。美國以保護三國為由,簽訂了《自由聯繫條約》,並在條約到期後續籤,提出不允許其他國家軍事力量在空中和海上的存在。這種“排他性”的做法,正好説明美國力圖將太平洋島嶼變為鞏固其區域主導地位的立足點,反映了其長期以來的霸權主義主張。

  澳大利亞緊跟美國步伐,儼然以太平洋島嶼地區“副警長”自居。新西蘭作為大洋洲經濟發達的國家,也不斷強化在該地區的“存在”,強化與庫克羣島、紐埃的“自由聯繫國”關係,擴大在該地區的經濟投入,升級地區政策。

  目前,基於傳統利益劃分,該地區基本形成美澳新分守密克羅尼西亞羣島、美拉尼西亞羣島、波里尼西亞羣島三個次區域的格局,並基本保持“互不干涉,情報共享”的原則。“五眼聯盟”之外,日印韓等國也不斷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聯繫,維護自身在該地區的利益。

  意欲加強控制

  近年來,中國與湯加在內的太平洋島國保持密切合作。14個太平洋島國中,10個國家與中國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澳大利亞洛伊研究所發佈報告稱,雖然澳大利亞仍是向太平洋島國提供最多援助的國家,但中國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然而,美國視中國為在該地區的“潛在”威脅。2019年,美國成立太平洋島嶼領導小組,小組主席、美國會資深眾議員唐·揚公然宣佈小組目標是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之後,在所羅門羣島與中國建交問題上,美國聯合澳大利亞小動作不斷,試圖對所羅門羣島政府施壓。

  澳政府一再呼籲美新日等前殖民地宗主國共同增加對太平洋島國的援助,以幫助島國抵制其他國家的所謂“不良影響”。對此,美國應允增加對島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援助;新西蘭回應較平淡,表示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加援助;日本政府及其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則表現積極,宣佈將在各島國設立代表處和其它業務機構。

  2018年美澳舊金山“2+2”會議上,聯合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控制和影響成為其重點議題,兩國還商定加強對該地區的軍事投入。2018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同太平洋島國簽署新的《比克塔瓦安全協議》,意圖以協議和條約的形式限制太平洋島國與中俄等非西方國家開展安全合作。

  “北望”謀求發展

  但與西方國家合作多年,太平洋島國在政治、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

  隨着全球化發展和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太平洋島國與域內外國家的聯繫不斷加強。西方國家專注於冷戰思維,以本國利益為先的政策與島國人民的訴求不相符。在失望之餘斐濟等國提出“北望”戰略,把目光投向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期待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如今,太平洋島國越發傾向於採取“抱團取暖”“不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裏”的策略。

  顯而易見,對華合作的加強有助於太平洋島國謀求更加有利的外交地位,並可以迫使西方國家傾聽其訴求,開展更多的經濟和基礎設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