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其實也叫安濟橋,位於石家莊東南趙縣城南蟤河之上,是由隋朝建築師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全部都是採用石頭建造,所以當地人一般都稱大石橋。
相傳蟤河常年河水氾濫,百姓通往都只能靠船隻,交通實在不便,於是魯班一夜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張果老和柴王爺聽聞之後,決定前來試一試橋的質量,於是張果老倒着騎驢,驢背上馱着日月;而柴王爺就推着小車,小車上裝着五嶽名山。
他們一同在橋中間相見,此時的橋因為承受了太多的重量,有些晃動,魯班看見之後縱身一躍,跳進蟤河,用手掌頂住橋樑,於是這座橋便一直流傳到今天。正因如此,趙州橋上的驢蹄印、車道溝以及橋底部的手掌印也保留到今天。民歌《小放牛》:“趙州石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而這些印子究竟是怎麼來的,估計我們很難説清楚,但是根據現代橋樑專家羅英先生的推測,看似更為合理些,他説這些印記其實是行車的指標以及工程指標,因為所謂的“驢蹄印”都在東側三分之一的地方,主要就是用來指示行車指標的。
如果車輛載重過高,行至兩側時,石拱券就容易向外傾斜變形,從而發生坍塌,所以就應該走中間。而橋底部的手掌印則是作為工程指標來衡量,為的就是怕萬一橋發生動搖或者裂痕,可以在手掌印的位置設立支撐物,這樣就更有利於維修。
當然這個車道溝羅英先生並沒有説明,根據我的猜測,應該是古人長時間用馬車時車輪壓過的印子,常年累積下來的車道痕跡。
作為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橋的全長是64.4米、寬9.6米,由28道拱券組成,歷經一千四百多年,經歷了無數次洪水的衝擊,甚至還有數十次地震,千百年來的車輛通行,依然挺立在蟤河之上。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