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大西洋兩岸仍在漸行漸遠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4日發表題為《默克爾的白宮行結束了特朗普時代的敵對狀態,但大西洋兩岸仍在漸行漸遠》的文章,作者系博揚·潘切夫斯基,文章稱,默克爾訪美或無助於扭轉跨大西洋關係中的長期利益分歧。全文摘編如下:

德國總理默克爾本週在華盛頓的告別訪問將傳遞美國和歐洲之間一種更友好的新基調,結束特朗普時代的唇槍舌劍,但可能無助於扭轉跨大西洋關係中的長期利益分歧。

德國一名高級官員説:“基調已經恢復正常,討論夥伴關係等相關問題的能力也已恢復,但就實質而言,美國顯然不會改變一些關鍵政策。特朗普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代表着美國的立場,只是他採用激進的方式來奉行這種立場罷了。”

美國駐柏林一名外交官響應了這一觀點,表示兩國關係仍面臨持續挑戰。

德國官員説,會晤涉及兩國對俄羅斯、西方從阿富汗撤軍、伊朗關係和美國試圖打造西方應對中國的統一立場等事務的不同姿態。

據兩名官員説,美德就北溪二線實現“休戰”的措施可能包括德國向烏克蘭等東歐盟友提供援助。然而,一位瞭解默克爾想法的官員説,即使克里姆林宮對烏克蘭採取任何惡毒行動,德國也不會作出停止從俄購買天然氣的具體承諾。

該官員説:“這是歐洲的問題,只能在歐洲解決。”他指出,美國也從俄羅斯購買石油。

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現就職於大西洋理事會的朱莉婭·弗裏德蘭德説,在拜登遏制中國的總體外交政策倡議方面,德國和美國也遠未達成一致。

瞭解默克爾想法的官員説,默克爾從根本上對在全球化經濟中與中國脱鈎的理念持懷疑態度,而且知道拜登和中國領導人隨時可以越過歐洲領導人達成一致。他們説,歐洲和德國必須奉行自己的對華政策。

默克爾謹慎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對美國的看法。自伊拉克戰爭以來,德國對美國的看法一直在逐漸惡化。在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最新民調中,只有19%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與他們有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盟友。

德國政治分析人士約瑟夫·布拉姆爾説:“特朗普不是美國與德國和歐洲關係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原因,而是其表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3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媒文章:大西洋兩岸仍在漸行漸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