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12月18日23時59分,一場震級為6.2級、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突襲甘肅省積石山縣,截至12月22日8時,已累計造成當地117人遇難,781人受傷,近1.5萬間房屋倒塌。與此同時,一支支救援隊伍從四面八方奔赴地震災區,一批批物資承載着全國各地人民的深情送到受災村民的手上。隨着一輛輛搭載着活動板房的大貨車川流在310國道,積石山縣國道沿途村落的活動板房聚集區陸續搭建而成。

災後重建工作在不斷加速,受災村民也漸漸從傷痛中回到現實,帶着對親人的思念繼續生活下去。災後心理干預應如何進行?記者採訪了參與到此次災後心理干預工作的救援隊隊員,正如其中一位所講,經過了“應激期”“沮喪期”後,當地很多人已經進入到“接受期”。“時間是治癒這些傷痛最好的良藥”。

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如何面對“地震”“老房”:災後村民身心狀況受關注

12月22日,在甘肅省積石山縣柳溝鄉斜套村的受災村民安置點,斜套村幼兒園老師龔恆梅正帶着小朋友們在陽光下唱着兒歌,不時跟隨着節奏拍手、跳躍。孩子們天真的笑聲沖淡了部分村民們悲傷的情緒。

讓救援隊員們印象深刻的是59歲的村民馬子榮和他9歲的孫子,這位已經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至今仍然有些精神恍惚。“特別是在地震後的第二天,有時候叫他都沒什麼反應。跟他説發生地震了,這個孩子好像也不大明白是怎麼回事。”一位救援隊員介紹,馬子榮孫子的情況讓其家裏人都擔心不已,直到後面幾天情況才漸漸有所好轉。“如今大人再和他講起地震時,他也明白了地震是有危險的,應該在地震發生時趕快作出反應。”

據介紹,馬子榮家裏除了孫子的情況令人擔心,他兒子的情況則更是讓他苦惱不已。在地震發生後,他兒子被困在倒塌的老房子裏,求生本能讓他兒子一直用拳頭捶打着看似脆弱的房門和牆壁,但始終沒能自救成功。直到家裏人和村民一起從廢墟外將房門破拆,他兒子才真正被救了出來。

在經歷了震後第一天的不知所措後,馬子榮告訴救援隊員,他兒子從第二天開始就在睡覺的時候一直説夢話,身體一直放鬆不下來,而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能讓兒子平復下來。

“地震發生後,村民馬子榮的兒子就再也沒有向着‘老房子’的方向多看一眼,甚至連老房子所在的山坡他也沒再上去過。”一位救援隊員説。

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訪遍受災嚴重村莊  前期介入減少村民應激反應

“有些人在地震後有應激反應,如神經性頭痛、心理焦慮等。”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平安甘肅心理危機干預與研究中心心理救援隊隊員胡瑾婭介紹,如果隊員在走訪過程中發現受災村民的這些震後應激反應,就會立即介入,為他們進行放鬆治療。

12月19日早晨,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迅速組建了一支16人的心理救援隊趕赴震區。據央視報道,他們是第一支抵達積石山震區的專業心理救援隊,在受災最為嚴重的4個鄉鎮開展心理援助。

胡瑾婭介紹,由於受災鄉鎮的範圍較大,需要走訪的村莊較多,為了能夠儘快走訪更多的受災村莊,這16人的救援隊伍都是分別行動,每個人走訪一個村莊。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受災最為嚴重的4個鄉鎮的35個村子,在這支救援隊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基本完成了初步走訪。

“我們走訪的目的,是能夠第一時間瞭解到受災村民的基本需求。”胡瑾婭介紹,比如年紀較大的村民,由於軀體疾病會多一些、會比較怕冷,所以他們對物資方面的需求會大一些;還有一些稍微年輕的村民,儘管軀體方面的症狀會少一些,但仍然會有頭痛、心率增快、焦慮等方面的症狀,隊員在走訪時就會直接進行一些治療。

胡瑾婭舉例,在此前的“白銀馬拉松事件”發生後,救援隊也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救援,減少相關人士的心理創傷。“尤其是在事後的創傷。”她解釋,很多時候災民在當時並沒有反應過來,但是等到災難發生後終於反應過來時,就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如果救援隊隊員在前期就進行介入干預,可以減少地震帶給村民的後續應激反應。”

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遊戲、唱歌、繪畫……讓兒童在現有環境下“重拾快樂”

“我主要走訪的村子是梅坡村和大河村,這兩個村子都很大,受災的村民也較多。”胡瑾婭告訴記者,從上午到達村子開始她就一直忙到中午,幾乎沒有喝過一口水,自己杯子裏帶的水都變涼了。

除了走訪受災村民的需求情況,村子裏孩子們的心理狀況也是救援隊隊員關注的重點之一。胡瑾婭也會帶着孩子們在村裏的安置點、帳篷外做一些遊戲。“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重拾快樂。”胡瑾婭介紹,她帶孩子們做的遊戲也並不複雜,比如蘿蔔蹲、丟手絹、五根蠟等,重點是將孩子們的精力和注意力都轉移到當下,讓他們在當下的環境裏依然能夠體驗到快樂。“目前讓孩子去改變環境是很難的,而在現有的環境下,依然能夠用一些方法回到曾經快樂的時光:做遊戲、唱歌、畫畫……”

之後,胡瑾婭又帶着孩子們進行內觀九宮格繪畫治療:一張白紙被分成九個方塊,正面的九個方塊畫的是“別人為自己做過的事情”,反面則是畫上“自己為別人做過哪些事情”。“在正面的九幅畫中,很多孩子都畫出了許多內容,比如有人幫他打飯,還有解放軍哥哥幫忙搭帳篷等。”胡瑾婭介紹,但是當反過來看反面的內容時她發現,很多小朋友沒有畫滿,因為想不到自己為別人做了什麼。“一些小朋友説他們好像為別人做的事非常少,我就告訴他們,你們能意識到這點就已經很好了,從今天開始,你們也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去為別人做一些事情。”

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面對“如果”與“偶然”:慢慢接納並放下傷痛

今年38歲的白奴勒吉是積石山縣吹麻灘鎮馬家河村的村民,地震發生時他和二兒子、小女兒以及妻子睡在自家房中,倒塌的一面牆壓在睡在他身旁的二兒子身上,孩子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距離地震已經過去了多天,但據救援隊員介紹,白奴勒吉仍然沒有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緩過神來。他告訴救援隊員,懂事的二兒子在地震發生前五天給他打了個電話,説自己“想爸爸了”,在地震前三天,白奴勒吉剛從打工的外地回到老家……一提起二兒子,白奴勒吉仍然忍不住落淚。而在一旁的孩子爺爺也跟着抹眼淚,他説在兒子外出打工期間,孫子都是跟着他在旁邊的房子裏睡的。“如果我沒有接到那個電話,如果我這次沒有回來老家,如果孩子還是跟着爺爺睡,可能他都不會離我們而去。”

白奴勒吉向救援隊員講了很多的“如果”,在他看來,這麼多的“偶然”“如果”但凡有一個發生改變,都不會產生如今這個結果。

在二兒子出殯那天,白奴勒吉在忙忙碌碌中依然表現得足夠“堅強”,但救援隊員發現,他還是會不時翻看自己的手機相冊中二兒子的照片。

正如一位救援隊員所説,遇難者家屬只有通過時間來慢慢接納這個現實,慢慢放下心中的傷痛。“時間是治癒這些傷痛最好的良藥。”

合理進行心理干預 大多受災村民已進入“接受期”

“如今受災村民大多已經過了應激期和沮喪期,漸漸進入到接受期。”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平安甘肅心理危機干預與研究中心心理救援隊隊員韓曾光介紹,通過地震後及時走訪干預,特別是對一些失去了親人的死難者家屬,隊員們基本上在48小時內都對其進行了心理干預,並且做了多次走訪。

他介紹,由於前期心理干預工作做得比較充足,目前大多的死難者家屬已經進入到“接受期”。“當然,有些家屬需要進行多次心理干預的,救援隊隊員也會留在那裏將後期干預工作繼續做完,因為如果幹預還沒結束就離開,對病人也是一種傷害。”

但韓曾光説,對於受災的村民,救援隊員第一時間想到的依然是保障他們的安全需求和生活需求。“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再把心理干預進行後續跟進。”此外,對於患有重度精神病的受災村民,救援隊也第一時間保障了藥品供應,幫他們保持病情穩定。

“現在心理救援隊的隊員已經增加到300多人,包括從各地抽調的心理老師、心理醫生和相關專家。我們通過線上培訓、線下指導的方式,讓更多的隊員參與到心理方面的‘災後重建’之中。”

韓曾光也提醒,並不是所有的受災村民都適合心理干預,假如對方已經進入到“接受期”,再進行反覆的心理干預反而會造成新的“傷害”。

他表示,除了需要進行反覆干預的受災村民,目前大多需要心理干預的受災村民情緒已經基本平穩了,後續工作是讓受災村民重拾信心、重建家園。

文/張丹 李波

編輯/倪家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8 字。

轉載請註明: 震後心理干預:讓時間治癒傷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