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高鐵跑出加速度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鐵3.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速度等級、在線數量、行車密度、運行能力、平穩舒適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中國高鐵穩居世界領先水平

“復興號”採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到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隨着智能化鐵路體系的不斷完善,中國鐵路正從高速時代邁入智能時代。“自主創新+智能化”讓中國高鐵繼續領跑世界,並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在世界舞台上,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8月17日,中鐵十二局的工人在安裝京雄城際鐵路最後一段鋼軌。當日,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 邢廣利攝

12年前,中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開通運營。

12年間,高鐵路網不斷延伸。一列列動車組穿梭江南水鄉,蜿蜒嶺南山川,馳騁東北雪原……

飛馳的高鐵見證了中國生產力的快速提升。改革開放40餘年來,從“綠皮車”到動車組,從“萬國機車”到“復興號”,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中國建成了“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八縱八橫”的高鐵主通道也越織越密。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鐵3.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速度等級、在線數量、行車密度、運行能力、平穩舒適性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中國高鐵穩居世界領先水平。“自主創新+智能化”讓我國高鐵繼續領跑世界,並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在世界舞台上,中國高鐵已成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宣示着中國由“製造”向“智造”的不斷升級。

高鐵成網 世界第一

12月1日8時整,白色“子彈頭”D55203/2次動車組列車從銀川火車站緩緩駛出。

它標誌着銀川至西安高速鐵路(銀西高鐵)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預計12月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屆時,寧夏正式接入全國高鐵網,這一新通道將串聯起陝甘寧革命老區,助力革命老區振興,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

2020年最後一個月,高鐵建設捷報頻傳:京雄城際、京沈高鐵、西銀高鐵、鄭太高鐵……多條高鐵線路即將開通。

一個個數據,印證着中國高鐵的不斷前行:到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4.5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3.8萬公里。今年一年,全國預計開通鐵路新線4400公里左右,其中高鐵2300公里左右。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東福表示,隨着近年來多條高鐵的開通,“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快成型,預計2020年底4.5萬公里“八縱八橫”高鐵主骨架投產規模可達3.3萬公里左右。

“十三五”期間,中國鐵路建設投資持續加大,鐵路網特別是高鐵網規模和質量實現重大躍升,京張高鐵等一批重大標誌性工程建成運營。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一張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正在快速延展。

高鐵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及與東北地區的互通交往,成為助力東北全面振興的催化劑。年底前,京雄城際鐵路將開通運營,北京至雄安新區將實現30分鐘通達。京哈高鐵北京至瀋陽段也將實現全線開通。屆時,北京至承德將由現在的最快4個多小時,壓縮到1小時左右;北京至瀋陽運行時間將縮短至2.5小時,比既有經山海關鐵路客運專線通道壓縮2個多小時。

在高鐵最密集的長三角地區,區域內除舟山市外的其他所有地級市實現市市通動車,形成了0.5~3小時城際交通圈,促進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世界級城市羣建設等作出了貢獻。截至2019年底,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1632公里,其中高鐵里程4997公里,位居全國鐵路第一。

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高鐵實現了互聯互通。在中部,高鐵網年底前還將迎來新成員。隨着合安高鐵開通,合寧、合武、京港、商合杭、合福、合蚌、合安高鐵等7條線將在合肥交會,進一步完善合肥“米”字型高鐵格局,使合肥鐵路樞紐成為東連江浙滬,南通贛閩,西達川鄂、北上京津冀的高鐵咽喉要道。

在西北,即將開通的銀西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高鐵網包(銀)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首條穿越黃土高原地帶的高鐵,更是串聯陝甘寧革命老區的首條高速鐵路。西銀高鐵開通運營後,將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羣和以銀川為中心的沿黃城市帶之間的快速交流通道。屆時,從西安乘坐火車到銀川將由現在的15小時縮短至3個半小時左右,極大便利沿線羣眾出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來自國鐵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高鐵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客流出行,動車組列車承擔客運比重持續提高,2019年達65.5%,提前完成60%的規劃目標。2019年國家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35.7億人次,同比增長7.7%,其中動車組22.9億人次,同比增長14.1%,高鐵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楊浩表示,高速鐵路覆蓋範圍擴大、成網運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高鐵網結構,改善了大眾的出行環境,特別是對交通欠發達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加速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列動車組列車從成貴高鐵鴨池河特大橋上駛過(2019年12月16日攝) 歐東衢攝

高鐵技術全面自主

截至2019年底,中國鐵路裝備動車組3736標準組,其中“復興號”動車組773組,居世界首位,安全運營數十億公里。

中國工程院院士、鐵道工程專家何華武表示,十八大以來,鐵路部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牽頭組織相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產學研用結合的鐵路技術創新體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我國高速鐵路成套技術水平達到世界領先。中國高鐵已成為技術創新的典範。

鐵路技術裝備方面,我國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2017年6月26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兩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成為世界上技術標準最高、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

中國動車組的技術突破來自於多年的研發積累。早在1990年,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就組織各方面專家開展高速鐵路總體研究,成立了高速總體組,率先開展了動車組整車及相關技術研究。

2004年初,國家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一場波瀾壯闊的鐵路建設熱潮快速啓動。為加快高鐵發展,我國相繼引進日本、法國、加拿大和德國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此後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相繼生產出包括CRH380在內的“和諧號”系列高速動車組。

打造CRH380系列被業內視為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據時任中國北車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的孫永才回憶,當時北車上下統配資源,相繼攻克了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成功搭建時速200~250公里、時速300公里、時速350公里3個速度等級系列25個品種的動車組產品設計和製造平台。

2012年以後,中國再度向提高高鐵自主化水平進軍,聯合各種力量開展“復興號”設計研製工作。2015年6月,一列嶄新的時速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環形試驗基地正式開展試驗。

對中國高鐵來説,這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主導下,相關設計團隊在動車組安全可靠、智能化、節能環保等技術領域加大創新力度,並着力建立起一成套的“中國技術標準”。

歷經503項仿真計算,5278項地面試驗,2362項線路試驗,短短數年間,“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

何華武表示,“復興號”動車組首次實現了動車組牽引、制動、網絡控制系統的全面自主化,標誌着我國已全面掌握高速鐵路核心技術,高鐵動車組技術實現全面自主化。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介紹,縱向穩定性、橫向穩定性、垂向穩定性是衡量高鐵運行穩定性的3個指標,中國高鐵列車這3個指標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成績單讓人興奮:“復興號”採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到84%,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中國館裏兩列被稱為“飛龍”和“金鳳”的“復興號”動車組精彩亮相,吸引了世界目光。

如今,“復興號”系列已成長為一個“大家庭”。時速350公里長、短及17輛擴大編組動車組、高寒動車組、時速160公里動力集中動車組、時速250公里動車組……

去年底,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這種列車集中很多“黑科技”,變得更加“聰明”:能夠從車站自動發車,在區間自動運行,到站後自動停車。車身有2000多個監測點,全面監控自身狀態,遇到故障還能自行診斷。“這是世界上首次時速350公里的自動駕駛,列車的自動駕駛系統能根據線路狀況自主計算出安全、節能、高效的駕駛模式,大大減輕了司機的勞動強度。”中鐵設計京張高鐵自動駕駛設計負責人王東方説。

裝備之外,中國基本形成覆蓋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三大領域的智能鐵路技術體系、數據體系和標準體系框架。京張高鐵成功應用線橋隧和客站智能化施工技術,實現了基於BIM的工程施工信息共享和建設全過程管理;智能車站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一證通行、刷臉核驗、掃碼進站等技術投入應用。

2020年8月,我國智能高鐵新標杆——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標誌着我國高速鐵路達到新的水平,展示世界最先進技術。可以説,京雄城際是我國高鐵智能建設、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的集大成者。事先基於BIM、GIS等技術模擬出整條鐵路,鋪軌用的CRTS III型無砟軌道板採用了智能化生產線,精調後軌道誤差不超過0.5毫米;而到運營時,人臉、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都可一“刷”進站。

在基礎理論和前瞻技術研究方面,中國也取得新進展。依託各研究實驗平台,圍繞高速、重載、安全等重點技術領域,研究人員開展了高速鐵路輪軌關係、車橋關係等應用基礎研究;開展了人工智能與鐵路業務應用融合、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在鐵路的應用等前瞻技術研究。

高鐵影響 持續提升

11月30日7時15分,鄭阜高鐵西華站內,準備乘坐G1572次列車的旅客在進站閘機前排好了隊。不少人手裏提着暖壺,壺裏裝着熱騰騰的逍遙鎮胡辣湯。這是“老家河南”的味道,他們帶着“家鄉味”去往鄭州、北京乃至全國各地,開啓新一週的工作。

去年12月1日,鄭阜高鐵、鄭渝高鐵鄭襄段、京港高鐵商合段開通運營。一年間,三條高鐵累計發送旅客567.39萬人次,為周邊地區老百姓帶來了全新的生活體驗。

未來,中國高鐵還將繼續書寫輝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意味着建設交通強國駛入了快車道。”交通運輸部管理幹部學院教授張柱庭説。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此前發佈《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務安全優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代化鐵路強國。全國鐵路網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我們將以‘3張網+現代樞紐體系’為重點,打造世界一流的鐵路設施網絡。”國鐵集團發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説。

他表示,我國將從四方面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網,包括構建現代高效的高速鐵路網、形成覆蓋廣泛的普速鐵路網、發展快捷融合的城際市域(郊)鐵路網和構築一體銜接的現代綜合樞紐。

“我們將實現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形成相鄰區域3小時高鐵圈。”丁亮説。

高鐵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從國內來看,高鐵以其速度快、換乘方便、安全平穩、性價比高等優勢,迅速在交通運輸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成為百姓青睞的出行方式,甚至在一些地方“高鐵成為通勤車”。高鐵的開通大大降低交通成本。隨着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資源的加速流動和匯聚,高鐵對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步伐,提高沿線地區扶貧精度,縮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其影響遠遠超過鐵路行業本身,也帶來了城市發展模式的改變、旅遊業的增長以及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局長芮澤説:“廣大民眾現在能夠以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便利、更可靠的方式出行,高鐵網建設也為未來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打下了基礎。”

放眼國際,“中國智造”的高鐵技術已走上世界舞台,為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提供多樣化的方案選擇。中國可以承擔工務工程、牽引供電、通信信號以及裝備製造等高速鐵路各領域的出口,在世界頂級市場正實現從產品輸出模式向“產品+技術+資本+管理+服務”等綜合輸出模式的轉變。

以“一帶一路”市場為例,中國中車近年來不斷增強市場開拓能力。2013~2019年,中國中車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累計出口簽約額221億美元,其中整車產品為167億美元,佔比約76%;出口產品從相關零部件、內燃機車到城軌車輛、動車組,實現了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轉變。

截至2019年底,中國中車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從2012年的37個增長到2019年的52個,國家覆蓋率達80%,其中整車產品出口國家數量達到37個。

陸東福表示,中國鐵路正在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智能養護維修、智能服務等方面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升中國高鐵智能化水平,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世界高鐵建設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記者 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