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儘管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被視作是未來十年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但這種認知,也引來大量資本爭相湧入使得行業內卷嚴重,而“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下的汽車變革又打破了傳統車企所打造的技術壁壘。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有趣的場景:那些原本不造車的企業,開始紛紛投身汽車行業,而那些曾經在汽車行業裏,玩得很溜的老牌車企卻開始逃離,向其他產業發展。關於前者,恆大造車、小米造車等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因此本期內容,我們就來聊聊後者,講講車企們搞副業的那些事。

先説車企最喜歡搞的“周邊產品”模式,大概的意思,就是車企利用自己的品牌影響力而搞一些“聯名產品”,例如前幾天,特斯拉旗下的“無聊公司”在推特上發佈了一款名為“燒焦的頭髮”的香水,其定價高達100美元,更有趣的是,這種有些另類的產品居然在預售開啓沒多久,就賣出了一萬瓶之多。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除了香水,特斯拉還曾在官網上售賣過一款售價高達779美元的玻璃酒瓶,更離譜的是,在短短48小時內,這款昂貴的酒瓶被一搶而空。而早在前年,特斯拉還推出過“龍舌酒”等產品,而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貴”。

除了特斯拉,保時捷也在前不久為中國消費者設計了一款名為“P22中國刀”的產品,其價格高達240美元,保時捷在其產品描述中也明確提到“東方廚房不可或缺,來自中國的標準刀長度17.3釐米。” 結合它的形態上看,這玩意兒就是一把造型精緻的中式菜刀。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此外,國內新勢力車企蔚來也曾在自家的官方商城中,銷售枕頭、衣服、花瓶等產品。不過這些商品可以通過積分進行購買,其變相還是鼓勵消費者去參與蔚來APP上的相關活動,以達到活躍用户社羣,增加品牌的影響力。

不過最近也有消息稱,蔚來準備上架一些,據説是直採於優質酒莊的紅酒產品,對於不少車主來説,出於對蔚來品牌的信任以及對紅酒購買流程的不熟悉,或許還真的會去嘗試。而對車企來説,通過對周邊產品的精心選品,為車主們構建一種“美好生活”場景從而傳播車企的品牌理念,也可以算作是一種傳統廣告營銷的新延續。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事實上,有不少傳統車企很早就開始做副業了,而他們做副業的目的,可以算得上“無心插柳”,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大眾香腸。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1938年,為了解決當時員工的伙食問題,大眾搞起了自己的食堂。後來隨着員工數量激增,他們又於1973年在德國沃爾夫斯堡工廠擴大生產,做起了香腸製品,甚至還自己養豬養牛。時至今日,大眾香腸的年產量已高達600萬-800萬根,併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甚至還遠銷11個國家。

不過,要説搞副業最為成功的車企,我覺得比亞迪應該可以算得上一個典型的代表。

事實上,比亞迪的副業思路是緊緊圍繞着“新能源轉型”而展開的,其電池業務經過多年發展,可謂是搞得風生水起。去年比亞迪總營收高達2161.42億元,其中有1036.53億元都來源於副業的貢獻,而電池業務更是佔到了很大的比例。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比亞迪苦心經營的電池業務,不僅能夠有效滿足自家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使其在“電池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擁有更多的主動權,而且還成功將“刀片電池”打造成了比亞迪汽車的金字招牌,可謂是名利雙收。這種具有統籌思維的產業規劃,讓比亞迪的市場影響力和份額迅速擴大。

綜上來看,雖説“隔行如隔山”,但在經濟環境不太理想的情況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開始嘗試各種方式,轉戰到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以謀求更好的發展,即便無法全面轉型,搞搞副業也算是一種不錯的折中辦法。

但副業的發展必須講究科學性,最好能與主業共享資源,形成相互的技術扶持,若只是隨便搞幾個產品,抬高價格,吸引下消費者的眼球,充其量也就是割韭菜,對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來講還真起不了太大作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3 字。

轉載請註明: 內卷之下,車企紛紛搞副業?靠譜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