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宣佈逐步解除防疫措施,專家警告稱“躺平”仍為時過早
2月21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佈,24日起將逐步取消英格蘭地區一切防疫措施,包括感染者隔離措施。同日英國政府發佈文件,將這一計劃命名為:與新冠病毒一起生活(COVID-19 Response: Living with COVID-19),這使得英國將成為首個允許感染者照常上班、逛街和使用公交系統的歐洲國家。
與此同時,全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家也在逐漸放寬疫情防控措施,重開國門。
而這一舉措也隨即在學界引發廣泛質疑。一些專家支持,“與毒共存”並不代表完全無視病毒,在現階段這樣做仍存在較高風險。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會上表示,世界各地的新冠疫苗覆蓋率和檢測率差距很大,在疫情減輕的地方出現了“大流行已經過去的”錯誤認識。
“今年我們可以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但我們浪費這個機會的風險更大。目前,有116個國家無法實現我們在今年年中之前為每個國家70%的人口接種疫苗的共同目標。”譚德塞説。
多國取消或放寬防疫措施,程度不同
目前,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幾乎迴歸了疫情前的“正常生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丹麥於2月1日起就取消了幾乎所有限制措施,無論室內和户外都不再實施“健康通行證”,也不再強制佩戴口罩,餐飲機構不再提前關門,政府還計劃結束新冠疫苗接種。
英國是歐洲最早試圖恢復疫情前生活的國家之一,從今年1月底便開始不再強制要求公眾佩戴口罩,不再建議遠程辦公。去夜店或參加大型活動不再要求持有“健康通行證”。英國首相約翰遜於2月21日宣佈了“與新冠共存”的新計劃,英格蘭將從24日起結束對新冠感染者的隔離要求,並將於4月1日結束新冠免費篩查(老年人口和易感染人羣除外)。
法國計劃到3月中旬取消現行大部分限制措施,包括在封閉公共空間不再強制佩戴口罩和解除“疫苗通行證”規定等。
歐洲以外,澳大利亞近日也在實施邊境管控約兩年後,首次重開國門,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者皆可入境(西澳除外);以色列也將在3月1日重開國門,無論是否接種疫苗,只要PCR測試陰性皆可入境;新加坡近日也正着手進一步簡化其針對國際旅行者的疫苗接種者旅遊通道(VTL)計劃,向更多國家開放。
也有一些國家選擇漸進式解除限制:西班牙自2月10日起於全國範圍內不再強制在户外佩戴口罩,只建議在人羣密集場所佩戴,但在封閉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系統仍強制佩戴。
意大利是歐洲在第一波疫情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2月11日以來,意大利不再強制在户外佩戴口罩,夜店面向持有“疫苗通行證”人員重新開放。2月初,中小學結束了遠程教育。據意大利衞生部介紹,由於新冠住院患者數量下降,“衞生緊急狀態不應延長到3月31日以後”。不過,5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將面臨100歐元罰款。
歐洲另一些國家在放寬限制方面更加謹慎:德國目前的新冠病毒傳播水平仍然很高,因此仍維持大多數限制措施,將在3月20日之前分三階段解除限制。屆時,引入“疫苗通行證”的場所將減少或取消,餐飲機構和酒店的營業限制也將取消,夜店將面向完成新冠疫苗接種、新冠感染痊癒或新冠檢測呈陰性人員重新開放,體育場館和引入“疫苗通行證”的大型活動場所將以室內60%和户外75%的量規開放。
比利時雖然不再強制遠程辦公,但仍建議採取遠程工作模式,不再要求夜店、酒吧、餐館於午夜關門,不再強制12歲以下兒童在學校佩戴口罩。但衞生部門警告説,進入餐飲機構、表演和活動場所仍須持有新冠疫苗接種證明,這些場所的工作人員仍必須佩戴口罩,到3月將視情況進行調整。
此前採取最嚴格措施的歐洲國家之一奧地利計劃從3月5日開始放寬現行的大多數限制措施。屆時,餐飲機構、酒店、音樂會、體育場館將取消“疫苗通行證”,宵禁措施也將被取消。此外,除公共交通系統、超市、藥房和醫院之外,在其它場所可以摘掉口罩。但首都維也納將暫時維持更嚴格的限制。與意大利一樣,18歲以上符合新冠疫苗接種條件的人口必須前往接種,否則將面臨罰款。
專家對此意見不一
學界對於目前全球新冠大流行所處的階段未達成共識。最樂觀的看法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 )的研究團隊1月19日在權威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刊發的模型預測——認為新冠大流行將在今年3月走向結束。
研究作者,IHEM主任克里斯托弗·默裏(Christopher Murray)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所説的“大流行結束”是指作為一種持續伴隨人類已兩年多的流行病,新冠病毒將繼續存在,隨着人們免疫力的下降和新變體的出現,仍會時不時死灰復燃,並可能在秋冬季加劇。但疫情將逐漸成為衞生系統管理的挑戰,而不再是消耗整個社會的全面危機。當前社會和經濟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可能即將結束。
默裏的預測是基於以下依據:來自世界各國的數據表明,奧密克戎不僅傳染力超強,無症狀感染比例較之前的變體也要高得多,可能高達80-90% 。但是每個國家的感染檢出率(infection detection rate)高低不一,最終檢測出的確診(cases)和實際感染(infections)人數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別。這一結論通過在不同國家進行的抗體檢測(對既往感染者檢測以確定是否對病毒產生了抗體)中也得到了驗證。
模型顯示,2021年11月底到2022年1月17日,在奧密克戎影響下,全球新冠感染人數增加了30多倍,但在此期間實際報告的確診病例數僅增加了6倍。默裏指出,這主要是因為全球感染檢出率已從20%下降到5%,且大量國家和地區的檢測能力瓶頸已無法跟上實際的感染增加速度。
研究發現,幾乎在所有發生疫情的國家,從報告第一例奧密克戎病例到大幅激增再到最高峯,大約在20到25天左右,此後疫情開始下降。在今年1月17日,此輪奧密克戎疫情已在世衞組織五個區域的25個國家和美國的19個州達到了頂峯(並開始下降)。
IHME模型預測,到2月中旬,大多數國家將達到這一波疫情峯值。到3月底,全世界實際感染人數將達到這一波奧密克戎疫情的最高峯——超過50%的人被感染——隨之帶來的羣體自然免疫和疫苗接種形成的免疫屏障,將在之後一段時間內使得全球感染水平保持在較低的水平,直到能夠突破免疫屏障的新變體出現。
而另一方面,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月14日表示,世界各地的新冠疫苗覆蓋率和檢測率差距很大,在疫情減輕的地方出現了“大流行已經過去的”錯誤認識。但與此同時,事實上其他國家的低疫苗覆蓋率和低檢測率正在為新變種的出現創造理想條件。
“今年我們可以控制住這一大流行病——但我們浪費這個機會的風險更大。目前,有116個國家無法實現我們在今年年中之前為每個國家70%的人口接種疫苗的共同目標。”譚德塞説。
而另一些科學家對於目前一些政府的大規模解除防疫措施政策保持謹慎態度。
就在英國新計劃頒佈的同一日,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發表的觀點文章認為,英國政府取消對新冠病毒的檢測不可理喻,並批評了政府“完全躺平”的決定。
文章也同意譚德塞所説的,“就像奧密克戎子變體BA.2那樣,新變體會不斷出現,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大流行)趨勢會很快停止。相反,我們很可能會繼續看到新的毒株出現並造成感染。”
近日發表的一些研究也顯示,目前仍不可對奧密克戎的毒性過分樂觀,認為它是温和的。世衞組織2月22日的最新通告稱,根據其專家小組對BA.2的傳播、嚴重程度、再感染、診斷、治療和影響的現有數據分析,BA.2應繼續被視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變體。
為何還不能徹底躺平?
這並不是英國等國家第一次解除防疫管控措施。早在2021年夏天,英國政府就曾聲稱要把新冠當作“普通流感”看待。解除了“密接者隔離”和“佩戴口罩”令。緊隨其後的丹麥,於去年9月也陸續取消疫情防控限制,稱“新冠病毒”已不再是威脅。
剛解封后,兩個國家疫情都還算穩定。但去年11月底的奧密克戎疫情發生後,英國、丹麥紛紛叫停“試驗”。2021年底,英國宣佈英格蘭地區民眾在公共場合必須恢復戴口罩,而丹麥則重新引入“新冠護照”。
目前在醫學界,長期來看新冠病毒不太可能完全消失已成為共識,爭論點無非在於如何與病毒共存?何時共存?共存到什麼程度?此次英國政府直接選擇了完全放棄所有防監控措施,“用力過猛”以至於引來許多專家的批評。
21日,由一些英國醫生和科學家發佈的聯名公開信,對政府提出警告稱:幾乎可以肯定,解除防疫措施會增加病毒傳播,同時不利於對新冠病毒變異株進行科學的監測和分析。 信中稱,據估計,取消所有的防疫方式,相當於增加約25%至80%的病毒傳播力。目前已有3000餘名學界人士在公開信上簽名。
這些專家表示,沒有理由認定未來所有的新變異株都是温和的,較高的流行率會為病毒進化提供更多機會。如果不遏制,個人疾病和醫療保健系統負擔將持續存在。
同時,關於新冠後遺症的研究也進一步提示人們不該低估病毒的威力。
2月7日,《自然-醫學》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腦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同時康復後1年內也可能持續受到心血管疾病負擔的影響;
英格蘭首席醫學官克里斯·惠蒂(Chris Whitty)教授的話或許更能夠代表此刻一些政府和衞生專家之間微妙的看法差異:“解除限制應是一段時間內逐漸、穩定的變化,而不是突然一切都停止。展望未來幾周,我們仍然有很高的感染率,我敦促人們遵循公共衞生建議。這也正是政府的立場,即如果人們感染了病毒,他們仍然應該努力防止感染其他人,這意味着自我隔離。”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