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爐的銷量成績,將合資車企面臨的困局暴露無遺。下半年剛剛開啓,處在淡季的中國車市交出了一份不太滿意的成績單。前十的車企中,有五家車企同比下滑幅度較大,還有兩家車企為微增狀態。
儘管今年1-7月的銷量情況同比上年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眾所周知,這樣的增幅與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較大息息相關。基數低才得以實現的增長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市場行情,車企們要認清現實、保持較高的警惕性。
另一方面,從銷量數據可看到中國車企的整體表現較為亮眼,合資車企則集體陷入到增長放緩的困境中。被壓制已久的中國品牌久違地迎來曙光,這會是一個良好的訊號嗎?對於合資車企而言,又該如何脱離困境?
01
合資車企領跌,發生了什麼?
近幾年,以德系、日系、美系為首的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掌握了較高的話語權。從最新市場份額佔比來看,“南北”大眾佔比近15%,“兩田一產”的佔比為22%,美系品牌中通用的佔比近7%。若加上奧迪、寶馬、奔馳等豪華品牌的佔比,中國車市的局面則更一目瞭然。
而這還不是合資品牌巔峯時期的數據,也沒有算上已經退出一流合資品牌行列的韓系車和法系車,可想而知,中國汽車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活得比較憋屈的。不過,俗話説得好:風水輪流轉。雖然合資品牌長時間擁有絕對優勢,但2018年以來中國車市逐漸步入“寒冬”階段,合資品牌也不能倖免。來到2021年,經歷了疫情“黑天鵝”和芯片短缺等危機,合資品牌的領跌趨勢也顯露出來。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包括為首的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廣本本田、東風本田均有着不小的跌幅,而這幾大車企一向春風得意,此番下跌或有着更為深遠的影響。
有業內人士分析,原先領跑的德系、美系、日系品牌均是受到零部件供應緊張的影響才會出現銷量下滑。而東風本田更是因為暫停疫情影響暫停了多家工廠的生產,產能無法跟上導致終端銷量走低。以上説法並非沒有道理,但不可忽略的是,芯片短缺是整個汽車行業都在面臨的問題,為什麼自主品牌受到的影響不大甚至有一定付幅度的增長?難道是自主品牌的芯片儲備較為充足?而合資品牌數月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缺芯問題卻沒有想辦法應對?顯然,零部件短缺並不是唯一的癥結。
02
受自主品牌崛起衝擊,合資品牌的壓力來了
長時間在順境中待着的合資品牌,吃盡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紅利,然而不斷崛起的中國品牌,正給它們製造出不小的“麻煩”。
最直觀的固然是銷量排名的變化,中國車企的整體排名上來了,在SUV、新能源等細分市場佔有主動權。此外,中國品牌的口碑也發生了較大的逆轉,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品牌進軍高端市場,領克、WEY、紅旗、蔚來、理想等品牌收穫了一大波忠實用户,消費者願意用真金白銀來支持中國品牌的發展。
從7月廠商銷量排行榜來看,吉利汽車、長安汽車、長城汽車作為中國車企的代表進入前十名。另外,合資車企中的中國品牌五菱也憑藉較高的成績位列前十。一旦提起中國汽車,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物廉價美,性價比高,但隨着造車技術的不斷升級,汽車審美的提高,以及在智能互聯、新能源領域的提前佈局,如今中國品牌車型的優勢已不僅僅體現在價格上。
相對的,合資品牌雖有着較好的市場口碑,但車型質量卻接二連三地出問題。從碰撞測試A柱明顯變形,再到“機油門”、“顆粒捕捉器事件”等,事實證明合資車型的好口碑一夜之間覆滅並非不可能。並且,由於其在智能網絡和新能源方面佈局較為落後,這兩方面的優勢暫時已被中國品牌拿下,奮力追趕也需要一定的時日,而這不就是中國品牌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
對於合資品牌而言,當下的困局既有時代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有來自行業加劇的競爭壓力。但無論如何,自主品牌已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再也不能用優越的品牌溢價來將它們打敗。
03
天之驕子光環不再,合資車企該如何紓困?
事實上,合資品牌不願低下高傲的頭顱,還與國人對合資品牌的天然信賴感有關。長期以來對合資品牌懷抱好感,便給了它們不重視中國市場、不重視中國消費者的底氣。目前在夾縫中生存的法系品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願迎合中國消費者的購車喜好,如今已站在被淘汰的邊緣。
法系品牌的遭遇絕不是孤例,還有其它的合資品牌正不斷地測試中國消費者的底線。比如海外車型與國產車型因成本問題存在差異,多個品牌出現“減配”問題,而車型的質量也因成本而不同更是觸犯眾怒。難道中國消費者就不配享受最好的車型?這種區別對待提醒了中國消費者,究竟什麼品牌才值得選擇。但同時也提醒了合資品牌,要想博得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就必須先擺正自己的心態。
此外,韓系車的沒落雖有國際因素的影響,但其核心競爭力被中國品牌所代替,才是韓系車從巔峯跌落到谷底的根本原因。高顏值、高性價比,曾經韓系車的兩大優勢成為了中國品牌率先衝出圍城的最佳武器,助其在市場上第一次嶄露頭角。撕掉“山寨”標籤,中國品牌實現集體向上。
隨後緊跟時代脈搏,電動汽車的橫空出世,中國品牌抓住了新機遇。儘管燃油車的時代在不情願中緩緩結束,同時也將車企間最核心的發動機優勢一併吞沒,但對於中國品牌而言這個機遇十分難得。再加上中國品牌率先發力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新四化”浪潮之中的中國品牌沒有浪費時代給予的機會,反而是合資品牌在轉型電動化的過程中遭遇了更大的困難。看看最新出爐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也可一窺究竟,中國車型實力領銜!
答案也已擺在眼前。對於合資品牌而言,既要保住以往的品牌影響力,又要開拓新的核心優勢,如此才能力保進入下一個電動車時代。但合資品牌能做到嗎?這裏不禁要打個問號。
無論你是持幣代購者,還是老車主、“純路人”,應該都不難察覺到這幾年中國品牌車型站到了話題的中心。相較幾年前,中國汽車品牌和中國車型的影響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與之相對的,則是合資品牌的影響力下滑。作為普通消費者,可能並不願見到雙方勢力的平衡被打破,更希望有豐富的車型來供大家選擇。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偶爾被打亂的節奏和波動的排名也能更好地刺激合資品牌、中國品牌,它們發展得更好,打造出更加優質的車型,這對於消費者來説同樣是具有正向意義的。
你更支持合資品牌還是中國品牌?中國品牌壓制合資品牌只是曇花一現嗎?合資品牌怎麼樣才能走出困局?歡迎更多車友在評論區和軲轆哥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