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印度被鎖定在“美國戰車”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7月27日至28日展開了印度之行。這是他作為國務卿首次訪問印度,同時也是2021年年初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第三位美高官訪印。前兩位分別是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3月訪印)和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4月訪印)。與前兩位高官訪印議程不一樣的是,布林肯涉及的議題則顯得更為“全面和高端”,旨在加深印美全面的全球戰略伙伴關係,涉及到印美在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各個問題。為此,在新德里,他不僅會晤了印度外長蘇傑生、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而且還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見。
布林肯此行最核心的主題是三個:“印太戰略”、阿富汗與中國。
“印太戰略”是印美戰略伙伴關係的核心支柱,拓展雙邊和多邊層面上的防務安全合作是其最主要的目標。2017年年底,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戰略”之時,印度曾是一副“欲迎還拒”的姿態,一方面給“印太戰略”的內涵摻進不少渾水,另一方面還不忘説自己奉行戰略自主,甚至連“Quad”(四方安全對話)一詞都堅決避免使用。但是,這並非印度不想拉美製華,只是美國曾多次出賣印度,加上特朗普的“不靠譜”,才讓印度在推進“印太戰略”上不得不小心翼翼。
隨着中美戰略競爭升級並長期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之後,印度認為中美關係已經發生“質變”,由此在“印太戰略”上大膽邁進。3月12日,參加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首次舉行的視頻峯會,就是印度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布林肯這次印度之行,最重要的任務是落實四國領導人的線下峯會,力促印度總理莫迪能在今年10月初參加,並且協調措施如何能將“印太戰略”進一步坐實。在此之前,四國還要召開外長的線下會議。同時,布林肯也是為了召開印美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參加的“2+2”會議,同印度討論如何深化防務合作的方式,包括防務技術的轉讓和軍備共同生產等問題,以將印度進一步“鎖定”在“美國戰車”上。
布林肯印度之行的第二個主題是阿富汗。4月初,拜登政府決定在今年9月11日之前撤出所有駐阿富汗美軍,後來又將截止日期改為8月31日。在此背景下,阿富汗塔利班立即升級了攻勢,攻佔了大部分農村地區和邊境口岸等地區,幷包圍了一些省會城市。但由於缺乏空中力量,尚不能對大城市發起進攻。阿富汗的未來局勢發展,牽動國際社會及周邊國家。美國雖然撤軍,但是並不願意看到在阿富汗的幾十年“成果”付之一炬,為此一直積極尋求印度能站出來為美“接盤”。而印度由於長期站在阿富汗塔利班的對立面,同樣不願意看到其重新在阿富汗掌權的局面,這構成了美印合作的戰略基礎。
雖然印度開始接觸阿富汗塔利班,但是印度仍然認為未來存在多種可能,阿塔未必就一定能獲取政權。美國希望印度能夠在空中支援阿富汗政府軍上發揮更大作用,只是印度願意扮演多大角色仍然不可知。同時,印度與美國也在協調立場,即便是阿塔再次掌權,兩國也不會輕易承認其“合法性”。
美國高官最近出訪離不開的一個詞是“中國”,布林肯也同樣。因為,印美“印太戰略”匯合的根源和目標是中國。美國通過“印太戰略”來提升印度並圍堵中國,印度則通過“印太戰略”來拉住美國共同遏制中國。“中國因素”成為凝聚美印戰略伙伴的黏合劑。
美國和印度在對華政策上互相利用、互相借重。拜登政府執政以來,企圖“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打交道。美國拉印度站在一起,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地位”。例如,拜登政府就曾力主將美日印澳四國視頻峯會,安排在3月18日的中美阿拉斯加高層對話之前。同樣,印度也很善於借用美國因素來施壓中國。印媒報道,中方曾要求7月26日舉行第12輪中印軍長級會談,以儘快解決邊境地區軍隊的脱接問題。但印度卻藉故推遲會談。顯然,印度妄圖“挾美自重”,希望在接待布林肯訪問後再同中國談判,能夠佔據更有利的談判地位。
當然,作為美國的民主黨政府,布林肯的印度之行免不了還是要“敲打”下莫迪政府在民主上的倒退。為此,布林肯28日安排了同市民社會領袖的對話,似乎是旁敲側擊地説,美印都承諾致力於民主價值觀,而這一價值觀是兩國關係基礎的一部分。不過,這顯然是拜登政府的姿態性做法。當美國把“反華”放在戰略利益的首要位置時,對印度的“敲打”就只能是做個樣子了,畢竟美國在價值觀上向來也常常是“雙標”的。(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