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艱苦防控,目前,國內疫情形勢逐漸明朗——南京疫情趨穩向好,揚州疫情拐點可望,全國中高風險地區數量有所下降。就北京而言,本土確診病例多日“零新增”,多個涉疫小區解除封控,積極態勢給予我們信心,但必須看到,當前抗疫戰果尚不穩固,遠沒到可以放鬆警惕的時候。媒體曝光的一些人、一些地方已提前解除戒備,這種冒失很可能滋生新的風險。
縱觀種種“跑冒滴漏”現象,大多發生在城市的“裏子”。眼下,在大廈、商超、醫院、車站等城市“面子”,測温驗碼、消殺排查都比較規範,可在一些衚衕、小區及“七小”場所裏,防疫規定卻落實不到位。有的小店消毒頻率不足,也沒有堅持掃碼測温;有的小區查證鬆散,聚眾打牌下棋的居民不少;一些餐館內,顧客索要公筷,服務員卻一問三不知。再從個人的角度看,雖然廣大市民都有防控意識,但一些人在執行上標準縮水。明知不該聚集,還是禁不住紮堆;明知“一米線”要求,排隊時還是忍不住往前湊;明知公共場所要戴好口罩,但天一熱就不自覺往下拉……這些看似小節,實則都是隱患。
與病毒纏鬥一年多,出現厭戰情緒、疲沓心理乃人之常情。但今時今日,疫情還沒有結束,仍正製造着新的危機。放眼世界,在“毒王”德爾塔的侵襲下,全球日增確診病例一度突破50萬例,個別國家和地區因疫苗接種落後,面臨疫情全面失控的風險。與此同時,比德爾塔傳染性更強的拉姆達已蔓延至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看國內,新增本土病例尚未“歸零”,本輪疫情更暴露出基層防疫存在的一些漏洞。九月即將迎來開學季,大規模人員流動不可避免。接下來進入秋冬後,人們的室內活動增加,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極易形成疊加風險。總而言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長期存在。特別是北京,現在已進入冬奧時間,更要從嚴從緊抓好疫情防控,更好擔起“雙奧之城”的歷史使命。
毫釐之距,經不斷累積最終可能差之千里。抗擊疫情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能夠以最快速度控制住疫情,除了果斷決策、硬核舉措,還在於大家對防控工作的支持配合,對生活習慣的優化調整。反過來,疫情出現反覆,不是防控措施失效了,更多是在執行環節和生活細節上掉了鏈子。可能一次任性的聚眾打牌,就導致十來個人被感染;可能就在污染環境中解開了一下防護服,就被新冠病毒鑽了空子……種種案例無不表明,執行防疫舉措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一點都不行”,對此,每個人都肩負着責任。堅持常態化抗疫不鬆懈,涵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我們才能攜手共築堅強屏障。
文明習慣有助於抗疫,同時也是個人享受健康生活、社會節約運行成本的必然要求。勤洗手,常消毒,在人員密集場所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社交距離,都能起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比如,去年冬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戴口罩的“意外收穫”——身邊感冒的人變少了。英國一項研究為此提供了佐證:戴口罩可將發生流感樣疾病的幾率降低約6%,當家中有人感冒時,其他人如果戴口罩,患病的幾率可能會降低約19%。從社會運行層面來看,掃碼登記等舉手之勞,在流調溯源等關鍵時刻會節省大量人力和時間,而在線辦理、預約出行等防疫形成的習慣融入生活之後,我們也深感生活日程變得更有規劃了,許多公共場所的秩序更加井然了。既然大有裨益,不如趁熱打鐵,在常態化抗疫中進一步夯實文明生活習慣。以小成本撬動整個社會的大進步,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城市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涉及到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系統工程。今天的北京已經是一座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人的現代化大都市,正朝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不斷邁進,理應發展出與其匹配的公共守則與文明風貌。每個人都是文明的因子,因此,近些年北京持續在文明小節上發力。比如,《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確將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好習慣寫入法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充分壓力去矯正小節,消除僥倖心理,這不僅是鞏固抗疫成果的需要,也是在為新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
檢驗文明,不在於城市規模,不在於市井繁華,而要看普通人的行為舉止。疫情終會過去,但常態化防控是一個破舊立新、提升文明的契機。從進一步夯實文明習慣開始,由點及面,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才能體現出和“首善之區”相匹配的文明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