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韓國終於拿第一:LG ES因史上最大規模EV電池召回被美國調查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綜合

[愛卡汽車 愛卡視角 原創]

本月初,一則從大洋彼岸傳來的新聞,讓我們所有人在無意間成為了一個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史上最大規模電動車電池缺陷調查案將由美國政府機構——美國交通運輸部下屬的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下文以英文縮寫NHTSA代替)發起,而調查對象,則是全球第二大電池供應商LG Energy Solution。

麻煩惹得有點兒大

用“史上規模最大”來形容這次調查事件的級別並不誇張,據NHTSA缺陷調查辦公室發佈的調查摘要中顯示,自2020年2月24日起,至2022年3月16日一共七起涉及LG ES電池缺陷的召回,涉及車輛總數為138,324輛,覆蓋通用(雪佛蘭)、Stellantis(克萊斯勒)、現代、大眾以及奔馳多家汽車製造商,數量之多、牽涉範圍之廣着實令人觸目驚心。

LG Energy Solution目前是全球第二大EV電池供應商,2021年電池裝車量佔比達到了20.3%,僅次於寧德時代。

由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缺陷調查辦公室發佈的調查摘要顯示,因LG ES電池缺陷召回的車輛總數為138,324輛,但實際數量還要遠高於此。

LG ES電池“受害者”名單
品牌車型召回數量(單位:輛)相關事故(單位:起)召回次數涉及金額(單位:美元)
雪佛蘭Bolt/Bolt EUV110,324103約20億
現代KONA EV/IONIQ82,000152約11.41億
克萊斯勒大捷龍插混版19,808121未公佈
大眾ID.43511未公佈
奔馳smart fortwo電動車11未公佈
愛卡汽車網製表 www.xcar.com.cn

但事實上這一數字已經是相當保守的統計了,甚至可以説NHTSA是給LG ES“留了面子”的。從美國政府相關部門網站提供的資料顯示,2020年11月、2021年7月和2021年8月,單就雪佛蘭Bolt一款車型就進行了三次召回(Bolt直接在第三次召回的同時宣佈停產),涉及從2017-2022年六年間生產的全部Bolt車型,召回總量達到了11,0324輛,而截至最近的一次召回事件,Bolt已經發生了10起非碰撞自燃事故,造成至少2人受傷。據通用汽車官方聲明顯示,所有召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億美元。

雪佛蘭Bolt是受LG ES電池缺陷牽連程度最深的一款車型,2017-2022年六年間生產的全部Bolt車型全部被召回,部分車型甚至經歷了多次召回。

而作為韓國老鄉的現代汽車,同樣深受LG ES的不靠譜電池之苦,現代汽車分別在2020年10月和2021年3月針對KONA EV和IONIQ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兩輪召回,總數約82,000輛,涉及起火事故15起。現代汽車在召回事件中損失高達9億美元。

“老鄉坑老鄉,一樣沒商量”,同為韓企的現代汽車也飽受電池缺陷之苦,旗下數萬台KONA EV和IONIQ被召回,其中以KONA EV居多。

儘管LG ES願意承擔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所遭受的大部分損失(LG ES將賠償通用汽車約19億美元,賠償現代汽車約6.3億美元的損失),但一系列的自燃事故和數次大規模產品召回,無疑已經對各家車企的新能源產品的口碑造成了相當惡劣且無法挽回的影響。作為回應,現代汽車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兩家韓企間長達20年的緊密合作關係已經出現裂痕:不僅將所有召回車輛的電池都更換為LG ES競爭對手SK Innovation的產品,還為後續一系列電動化產品選擇了新的電池供應商,包括SK Innovation、三星SDI以及寧德時代。儘管通用汽車、Stellantis等其他幾家車企目前尚沒有表態要更換掉LG ES,但千萬不要就此認定它們要比現代汽車更加寬容,事實上兩家在美國本土根基更為深厚的車企並不是不想更換供應商,只怪自己已與LG ES產生了過多的羈絆(稍後會聊到)。非不為也,實不能爾。

儘管兩家韓企達成了賠償協議,LG ES將承擔70%的召回成本,但兩家公司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接近破裂,現代已經開始選擇新的電池供應商,其中就包括寧德時代。

克萊斯勒旗下的MPV——大捷龍插混版同樣搭載LG ES的電池,雖然召回數量不到2萬台,遠低於Bolt和KONA EV,但其引發的事故數量可並不低,按照自燃數量/售賣數量的比例計算它反而是最高的,也驗證了相關機構得出的調查結論:混動車型起火概率大於燃油車,更大於純電動車。

牽涉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惡劣的電動車電池召回案件,自然引起了“對口”監管部門——NHTSA的重視,而就在NHTSA宣佈將發起調查的當天,除現代汽車外,其他被殃及的汽車製造企業股價都有3%-4.5%的下滑。

麻煩惹得有點兒大

LG ES從何而來?電池問題出在哪?

目前在國內,不少報道該起調查的媒體在提到被調查對象時都會提到LG化學(LG Chem)的名字,其實這是一個概念性錯誤。此次涉事的企業實際上是LG化學旗下專門從事電池研發的全資子公司——LG Energy Solution,業務主要涵蓋新能源交通工具電池、手機及電子產品電池以及智能儲能系統電池。其在2020年12月前都作為LG化學的一個下屬部門而存在的,直到2020年12月才正式成為LG化學的子公司。

直到2020年12月,LG ES才從LG化學中獨立出來,作為LG化學專門從事電池研發的全資子公司。

如果從2008年LG化學與現代汽車簽署汽車動力電池開發諒解備忘錄算起,其從事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發已經有十餘載,在該領域算得上是“老字號”,又怎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質量缺陷問題?

2009年,通用推出的沃蘭達(Volt)搭載的電池即是由LG化學提供的。

就目前幾次召回事件所引發的車企與LG ES的聯合調查來看,引發自燃事故的根本原因都指向了LG ES的生產工藝上,包括通用、現代、奔馳都指出其軟包電池會出現內部短路現象,通用汽車甚至毫不留情的公開稱LG ES電池至少存在兩處工藝缺陷;而在大眾ID.4的召回事件中,調查報告顯示是其電池內部焊接點不夠導致內部連接出現問題,組件間甚至可能發生碰撞引發故障,韓國最大的英文綜合性報紙《韓國先驅報》則曝光稱LG ES軟包電池會在車輛多次充放電後,內部產生大量氣體無法釋放,氣體慢慢積聚會讓電池內部温度飆升至700攝氏度,從而引發熱失控。

LG ES為車輛研發的電池為軟包袋狀電池,主打安全、穩定和可靠,但卻恰恰在這一點上翻了車。

有調查研究認為,袋狀電池經過滿充滿放後易產生樹突狀晶體,刺穿隔膜後造成電池短路進而引發起火。

來自大眾ID.4召回後的研究報告稱,LG ES電池內部焊接點不夠導致內部連接出現問題,組件間甚至可能發生碰撞引發故障。目前看來引發起火事件的原因或者説電池工藝缺陷很可能不止一處。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工藝缺陷問題並不僅侷限於LG ES的某一家電池工廠。在2021年7月前,通用汽車曾認為缺陷問題僅侷限於由LG ES韓國梧倉工廠生產的電池,但自第三次召回案後,通用汽車發現由LG ES位於密歇根州霍蘭德市工廠生產的電池同樣存在缺陷。

通用在召回初期曾認為有缺陷電池僅來自於LG ES的韓國梧倉工廠,後續則發現LG ES位於美國密歇根州霍蘭德市工廠生產的電池同樣有問題。

近年來,LG ES產品的起火事件並不侷限於汽車動力電池上,在美國和韓國都發生了多起家用儲能電池和ESS儲能電池故障引發火災的案件。

LG ES的製造工藝問題很可能不僅限於汽車動力電池上,在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官網上,還能找到關於LG ES家用儲能電池存在因過熱引起火災風險的召回聲明,該召回事件設計單位高達1萬個;而在韓國本土,2017年8月到2019年10月之間,總計發生的27例因ESS儲能電池故障引發火災的案件中,有17例都是裝備的LG ES生產的電池;而在2019年4月發生的美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儲能電池引發的火災,事後調查報告也將起因指向由LG ES生產的鋰電池架,該起火災還導致了四名消防員受傷。

LG ES從何而來?電池問題出在哪?

事件走向——板子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目前在美國政府部門中已經有聲音開始將LG ES電池缺陷調查與“高田氣囊”事件相提並論,但從兩起事件的規模及影響力、以及兩家企業與美國社會的利益捆綁程度來看,都不具備可比性。

由通用汽車和LG ES合資成立的合資公司Ultium Cells,將在美國興建四座奧特能超級電池工廠。

首先,與高田的4160萬輛(此項數據有多種説法,此處援引自豐田汽車官網的數據)召回規模相比,LG ES電池缺陷涉及的車輛數量規模根本不夠看,且純電動車和插混車型在美國市場佔有率尚小(2022年EV佔有率僅為4%,而此次事件還不涉及到其中的“大頭”——特斯拉),因此兩起事件從影響力來看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目前已經有兩座奧特能超級電池工廠竣工,每座工廠投資額都超過20億美元,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其次,正如前文所述,兩個此事件中的主要受害者——通用汽車和Stellantis均與LG ES有着相當深度的利益捆綁。先從通用汽車説起,通用汽車與LG ES在美國設立有電池合資公司Ultium Cells(沒錯,就是你們熟悉的奧特能),目前Ultium Cells在美國已經建成了兩座電池工廠,分別位於俄亥俄州Lordsdown和田納西州Spring Hill,第三座位於密歇根州Lansing的工廠將於2022年夏季動工,預計2024年竣工,而第四座工廠目前還在選址。已經建成的兩座電池工廠和在建的工廠,每一座投資額都在23-26億美元之間,第四座工廠預計投資金額也是同樣的量級,而這百億美元規模的資金是由通用汽車和LG ES共同提供。

四座奧特能超級電池工廠將為通用汽車提供150-200GWh的電池年產能,足以支撐其宏大的電動化戰略(圖為位於田納西州Spring Hill的奧特能超級電池工廠)。

已經建成的田納西和俄亥俄州工廠分別能提供35GWh和30GWh的電池年產能,而第三座密歇根工廠滿負荷可貢獻50GWh的年產能,而等到第四座工廠落成,Ultium Cells年產能最大可達200GWh(作為對比,寧德時代2021年產能為96.7GWh),完全可以支持通用汽車旗下包括雪佛蘭、凱迪拉克、別克、GMC等眾多品牌的電動化轉型戰略(按照通用汽車此前發佈的計劃,2025年之前將在全球推出30款全新的電動車型,並確保在不同級別和價位都有電動車型可供選擇)。

再來看Stellantis,這家電動化轉型動作明顯略慢於競品的汽車企業聯合體,計劃到2030年推出多達75款純電車型,全球純電車型銷量達到500萬輛。按照Stellantis的戰略計劃,到2030年其電池年需求量將達到400GWh,而由Stellantis與LG ES共同合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市建設的總投資額超過40億美元的電池工廠將在這一雄偉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年產能可達45GWh。

Stellantis計劃到2030年推出75款純電動新車,在美國市場推出超過25款純電新車,LG ES同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Stellantis與LG ES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市投資超過40億美元興建電池工廠,年產能可達45GWh。

另外,別忘了LG ES在美國的獨資工廠,除了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密歇根州霍蘭德市工廠,LG ES還計劃在亞利桑那州Queen Creek投資14億美元修建一座圓柱形電池工廠,計劃年產能為11GWh;此外LG ES還計劃與本田合資在美國建設一座年產能40GWh的工廠。

看到這裏,各位想必已經明白了。作為美國汽車工業半壁江山的通用汽車和Stellantis,各自的電動化戰略都已經與LG ES緊緊捆綁在了一起,正所謂“同坐一條船”,“打斷骨頭連着筋”;而且在全球新能源零部件供應都極度緊缺的當下,倘若美國政府真的對LG ES下死手,空缺出來的電池供給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替代者填補,即便有,代價也會相當高昂,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很可能會讓兩家車企本就不算領先的電動化進程遭受重大挫折,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徹底喪失主動權。

可以説通用汽車與Stellantis兩家企業的電動化戰略都已經與LG ES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即便不考慮車企的利益,上面一長串電池工廠的名單背後,則是上萬個實實在在的就業崗位。以北美地區的很多城市規模而論,如此規模的一座工廠,其興衰可以説直接決定了其所在城市的生存狀態。有鑑於此,估計美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在對LG ES做出處罰決定前,勢必會經過極為謹慎的考量。

對於小城市甚至小鎮而言,LG ES所興建的電池工廠就是當地的經濟命脈所在,一座工廠的興衰決定了小城市的存亡。圖為亞利桑那州小鎮Queen Creek,當地人口不足3萬,LG ES計劃投資14億美元在此建設一座年產能11GWh的圓柱電池工廠。

相關部門的“投鼠忌器”並不意味着LG ES可以安然度過危機。即便不會像早期競爭對手A123 Systems那樣因為電池召回成本過高直接導致破產,但向合作伙伴支付鉅額賠償以彌補其帶來的經濟及形象損失肯定是免不了的;而一旦調查結果鑿實了是因其工藝缺陷導致的自燃事故,因自燃事故導致受傷、車輛受損的消費者也勢必會索取鉅額賠償;此外,LG ES軟包電池的質量問題也亟待解決,以安合作伙伴及消費者之心。這也很可能是其要在亞利桑那州Queen Creek修建圓柱形電池工廠的目的之一:主打安全、穩定、可靠的軟包電池翻了車,至少短期還有替代產品可以臨時“頂上”。

結語:整件事發展至此,看上去不過是一段“兩家倒黴的美國車企被韓國合作伙伴坑了”的悲傷故事罷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可能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觀感:在經歷三起召回後,通用汽車以“確保電池安全”為由,要求LG ES提供與電池穩定性直接相關的實驗數據,而據美國媒體報道,韓國電池企業確實沒能抗住壓力,已經共享了部分相關數據。可以確定的是,一旦電池的核心數據泄露,目前相當依賴LG ES供應電池的通用汽車完全有能力自起爐灶,甩開LG ES實現電池的自給自足(通用汽車已經宣佈將與另一家韓國化工企業——浦項制鐵化學公司,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合資建設具備電池核心部件生產能力的工廠)。這樣的猜測並非無憑無據,畢竟早前另一家美國車企已經在毫無緣由的情況下向其電池合作伙伴SK Innovation強硬要求分享電池技術,其用心已昭然若揭。

如此看來,一件看似清晰明瞭責任明確的召回調查,背後牽涉的很可能是國與國、產業與產業間的博弈,誰才是最終的受益者,哪個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一時甚難分辨,我們也將持續關注LG ES電池調查事件的相關進展。

精彩內容回顧:

電動化的基石 上汽通用汽車奧特能工廠

目標年銷187萬輛 現代電動化計劃曝光

投資逾300億歐元 Stellantis電氣化提速

板子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