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體育紀錄片《棒!少年》公映後,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創始人孫嶺峯的生活更忙了。這位前中國棒球隊隊長東奔西走參與影片宣發,接觸了許多過去並不熟悉的事務。以至於只有在乘坐火車前往下一站的旅途中,他才能抽出閒暇,通過電話與本報記者聊了聊這些日子的感觸。儘管言語中滿是藏不住的疲憊,真誠而耐心的態度始終未變。
在2015年建立強棒愛心棒球基地之初,孫嶺峯就想過要留下一些影像資料作為紀念,兩年後,紀錄片導演許慧晶來到這片為“事實孤兒”們建起的樂園,一個更具野心的計劃誕生了——他們不僅要將這裏的故事拍成紀錄片,還要搬上大銀幕。
從《河岸》到《媽媽的村莊》,許慧晶的作品始終關注底層羣體的生存狀態,他甚少涉獵體育題材,對棒球更是一竅不通。但這並不影響《棒!少年》的拍攝,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勵志體育紀錄片,棒球只是紐帶與載體,故事真正講述的是一羣挑戰命運的勇士。
“紀錄片所展示的不及生活裏的十分之一”
紀錄片的伊始,是棒球少年小雙在山坡上翻弄着小石堆的場景,當他揭開石頭,也揭開了一個殘忍的事實:這是埋葬小雙父親之地。
無論是內斂的小雙,或是影片中性格截然相反的另一位主角馬虎,都只是強棒愛心棒球基地裏的平凡一員。在那裏,每一張稚嫩的面孔背後,都藏着一段沉重的往事——有人兩歲時父母被泥石流捲走, 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以為雙親只是在外打工;有人在遭遇父親病故的打擊後,又親眼目睹長兄被離家出走的母親以8000元賣給他人……
按照社會學的分類,這羣孩子被稱作“事實孤兒”。但孫嶺峯想要傳遞給社會的不是一出出苦情戲,而是“再悲慘的命運也有被改變的可能”。猶記得三年前第一次造訪基地時的場景,聽聞有人前來採訪,孫嶺峯並未過多介紹孩子們的身世,而是徑直將本報記者帶到棒球場邊。望見客人到來,孩子們遠遠地鞠躬問好,笑容燦爛,禮數周到,令人很難將他們與悲慘的身世聯繫起來。在孫嶺峯看來,這是棒球的魅力,“他們的內心其實很敏感,剛來時不相信任何人。但棒球能幫助孩子卸下心理的防備,即便他們什麼也不會。”
按照他設想的路徑,這些孩子中有不少人即使今後無法走向職業道路,也能憑一技之長獲得進入高校深造的機會,不必在破敗的屋舍中為基本的生存煩憂。但命運對他們的改變不止於此。
紀錄片前半部分着大量筆墨,刻畫了自小缺乏管教的馬虎的種種陋習,他口不擇言拿同伴逝去的父親開玩笑,一而再地製造言語與肢體的衝突。用許慧晶的話説,“他一出現就把基地攪得底朝天。”其實類似問題在基地內的多數孩子身上多少都存在。但孫嶺峯堅信“他們本性不壞,只是缺失了家庭的基礎教育”。這就是為何在拿起棒球棍前,孩子們先得學會在餐前飯後向操勞的阿姨與教練致謝,進屋前輕聲敲門詢問,每日清晨背誦《弟子規》。
孫嶺峯將這稱作“貴族教育”。這羣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在新環境下悄悄改變,但在他們的人生有着太多殘缺與遺憾,化作了紀錄片裏一個個惹人潸然淚下的片段,譬如馬虎在深夜思念母親時唱起的那首歌,又譬如影片收尾處,小雙站在山坡上,向從小養育自己、如今罹患癌症的二伯喊出“不要丟下我”。這是片中令孫嶺峯最難忘的畫面。然而當被問及第一次觀影的感受時,他的回答卻是,“沒什麼感覺,因為這些故事每天都在我的生活中真實地發生着,紀錄片所展示的不及生活裏的十分之一。”
這並非誇大。就在40多天前,小隊員“大飛”因腦炎進了重症監護室,直至紀錄片上映前夕才脱離危險。“如果是在老家,他可能一天也撐不下來。”那段時間,孫嶺峯和基地裏的教練、隊員一直陪伴在“大飛”身邊,就像孫嶺峯在朋友圈所寫下的那樣,“只要活着,人生的比賽就沒有結束,我們一同挑戰命運。”
縱然現實冰冷,總有人願為之抗爭
在基地裏,每個人都在挑戰命運。孫嶺峯如此,這羣曾被命運拋棄的孩子如此,在古稀之年仍隨着這支隊伍東奔西跑的前中國棒球隊主教練張錦新同樣如此。但多數時候,挫折或許才是人生的常態。
影片之中,孩子們前往美國,滿懷壯志站上世界頂級青少年賽事的舞台,卻只換來一場徹底的潰敗;而在影片之外,這部口碑甚佳的紀錄片終究擺脱不了極低的排片率與冰冷的票房反饋。棒球、紀錄片、體育紀錄片,在商業片主導的中國院線市場,每一個標籤都註定了這樣的結局。
在棒球市場依然貧瘠的國內,甚至無法為這樣一座公益基地提供穩定的安身之處。過去這三年,強棒愛心棒球基地已兩易居所。當初在北京市區內使用過的宿舍早已被夷為平地,如今的新址則離市中心40公里開外。那裏雖屬通州管轄,實際位置已接近河北,遠離交通要道,沒有公交直達。即便在影片上映後,周遭本就稀少的住家也鮮有人知曉身邊這處基地的存在。
在孫嶺峯的眼前,擺着太多現實的困難。為了讓這羣曾在赤貧生活中掙扎的孩子茁壯成長,基地裏的餐食頓頓帶肉,訓練前後配發牛奶,一年四季統一服裝,加上場地租賃、外出參賽的一系列費用,當初在基地僅有20名球員時,孫嶺峯算出的成本是每年200萬元,而如今球隊的規模是68人。
與三年前相比,基地的生存狀態並無本質改變。為避免“利用公益賺錢”的誤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孫嶺峯甚至連服飾捐助都全部婉拒。高昂的運營成本中,一部分來自於外界投資,更多的部分由他和其他合夥人自掏腰包。在孫嶺峯的心裏,基地唯一的出路,或許只有等到孩子們未來步入社會、創造財富,然後再回饋基地。但這一過程之漫長,可能遭遇的變數之難料,考驗着他的決心與耐心。
至少在此刻,孫嶺峯並未猶豫。在他看來,這部紀錄片的意義之一就是讓更多人瞭解到,“無論現實如何,總有人在默默與命運抗爭。”西西弗斯的快樂並不在於一次次地將巨石推上山頂,而是在這一過程裏牢牢拽住自己的命運。更況且,命運並非只有殘酷。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當不少人都以為《棒!少年》將隨着慘淡的市場反饋逐漸淡出院線時,這部紀錄片卻顯示出逆勢上揚的排片率。或許,在未來某一天,影片外的強棒愛心棒球基地也能迎來一樣的契機。
作者:謝笑添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攝影/謝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