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些人的時代功績,往往在“如果沒有他們”的假設中才愈發彰顯。近日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羣體便是如此:如果沒有他們,香港如今的“用水自由”或許不再是尋常,實現經濟騰飛的基礎亦成未知。
上世紀60年代初,香港淡水奇乏,1963年又逢大旱,水荒接踵而至。缺水嚴重時,香港每4天才能供水1次,“山塘無水地無糧”“唔知幾時沒水荒”等流行歌謠中,滿是當地民眾的困窘與無奈。於是,引東江水以濟香港的議程呼之欲出。儘管國家剛剛經歷困難時期,可只因“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周恩來總理仍特批,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深供水工程。
自此,心繫同胞、迎難而上,成為一代代東深人的擔當和責任。“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東深工程建設者手中一步步成為現實。當上萬名下鄉知青、農民、大學生、工人彙集力量、肩挑人扛,不捨晝夜地開山劈嶺、鑿洞挖渠,一座座水壩、泵站、廠房拔地而起,由南至北的河流終被改向,一路拾級而上,倒流83公里進入深圳水庫。
憑藉驚人的設計和建設速度,僅用不到1年時間,東江之水便翻山越嶺奔流而下,使傾注着祖國拳拳情意的汩汩清流挹注香江。從此,香港同胞缺水的困擾不再,當初那句愁雲籠罩的“唔知幾時沒水荒”也終於有了歷史的答案。
或許,當時臨危受命的東深工程建設者,無暇細想這項工程的重大歷史意義,但同胞受困便當鼎力相助,國家召喚自當義不容辭。他們勇敢擔當起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使命,也為一衣帶水的粵港情誼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歷史篇章。
“其難可知,其情動人”,東深人的楷模精神,不僅在於從無到有、無懼風雨的建設熱忱,更在於對香港供水“生命線”數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守護。1965年至2020年,東深工程對港供水量超過260億立方米,相當於1800多個杭州西湖。連續50餘年安全、不間斷對港供水的背後,是東深人孜孜不倦的奉獻和堅持義在利先的魄力。
自建成以來,東深供水工程歷經3次大規模擴建和1次全方位改造,前者是為滿足日漸增長的用水需求,後者則為不斷提升水質,確保“清流如許”。正因意識到“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的重要作用,一代代東深人都深知自身責任之重大,並用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守護着數百萬香港同胞的生命源泉。
據報道,進行東改工程時,51.7公里的路線,勘測設計人員來回走了數百次、成千上萬公里,才定下最終方案。為保護水源專門出台的十餘部法規文件、為避免污染忍痛拒絕的無數個工業項目、為保障水質斥巨資建設的清污分流管道,無不凝聚着來自祖國的殷殷關切,體現着東深工程建設者務實創新的情懷擔當。
“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50多年來,東深工程建設者所傾力創造和維護的,是香港同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管道,亦是內地與香港心意相連、休慼與共的情感通道。這份血濃於水的真情,數十年如一日,隨着汩汩清水浸潤人心。
如今,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粵港澳大灣區的宏偉藍圖已然繪出,作為粵港澳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一環,東深供水工程也承擔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從共克時艱到共謀發展,東深工程建設者是用自己不懈的堅守,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健康發展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證明着祖國永遠是香港保持繁榮昌盛最堅強、最可靠的後盾。
不忘歷史,砥礪前行。如今,我們致敬“東深精神”,就是要學習其胸懷大局、心繫同胞、不畏艱難的濃厚情懷,感受其齊心協力改造大自然、令河水倒流的“第一流”智慧,體悟其堅守生態保護底線、守護一泓東江清水的堅定決心。
江水無言,深情如斯。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羣體為國奉獻的灼灼光輝,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深銘記。
任冠青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