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如今造車工藝和技術的更新換代後,國內的汽車市場更是呈現出一種百家爭鳴的景象,無論是合資車還是國產車品牌,都想着依靠自身豐厚的實力爭得一席之地。我們都知道合資汽車品牌歷史較為悠久,更是積累下了高深的造車核心技術,而作為國產車來説,憑藉着自身具有的高配置、高性價比,贏得了國人們的喜愛。那麼如今的合資車和國產車的差別有多大?修車工説出了實話:基本上是一樣的,甚至合資車還不如國產車,其理由卻很扎心。
既然説合資車的品牌較為悠久,並且造車經驗更為豐富一些,為何修車工卻説國產車和合資車的差別不大呢?其實這還是要從具體問題上來分析,就拿目前國內較受歡迎的合資車品牌,如大眾、寶馬、豐田、本田等汽車品牌來説,這些汽車品牌的造車歷史悠久,更是積累下了很深的技術功底。而作為懂車的內行人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這些合資車品牌都是擁有成熟的“造車平台”,更是擁有着完善的造車體系,包括車型的設計、生產、組裝流程,也是經得起實車測試驗證的。
而作為我國自主造車品牌而言,儘管造車起步較晚了一些,但是經過多年以來對合資車的摸索借鑑,也是具備了一定的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尤其是一些國產車品牌,不光是沿用了“拿來主義”,更是進行了巨大的研發投資,並且還生產出了不少的優質車型,贏得了國人對國產車的高度肯定。對於如今的大多數的國產車品牌來説,可以説在研發、設計、試驗、測試、生產,及組裝環節上,都是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尤其在借鑑合資車的造車經驗後,更是做到了技術創新。
談到這裏,或許大家對國產車和合資車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不過正是由於國內對汽車需求的擴大,才更使得眾多汽車品牌競爭加大,從而呈現出了一種優勝劣汰的局勢。作為我們的國產車品牌來説,不少汽車的製造能力已完全接近國際水平,比如是發動機技術、變速箱技術,及底盤調校等,國產車品牌均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與此同時,對於一些合資車品牌來説,為了保持在國內汽車市場的地位,就有越來越多的合資車加入了國產化造車行列。
當眾多合資車加入國產化行列以後,其質量要求是否會保持不變呢?其答案是否定的,並且一些修車工更有發言權,具體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據修車工表示,當親自接觸了眾多合資車和國產車維修工作後,卻發現不少的合資車國產化後,或是一些進口的車型到了國內市場後,合資車的味道卻完全是變了味。比如一些合資車到國內市場後,無論是汽車的三大件,還是車輛用料,甚至是設計上存在閹割現象,換句話説這類合資車出現了減配問題,從而危及着駕乘人員的生命安全。
為了更形象地弄明白合資車國產化後簡配情況,我們現在就具體來舉例説明。比如説一些合資車上的某個零部件,往往在合資車的生產體系標準中,其標準規範需承受1000小時的強度,而這些車型到了國內市場後,或許這種標準規範就變成了900小時。又比如説一些合資車到了國內市場後,原本的防撞鋼樑變成了薄薄的單層衝壓鑄件,甚至是減配成泡沫、隔音棉等。之所以這類合資車會出現減配,偷工減料問題,這主要是為了和國產車競爭搶佔市場,以確保汽車的銷售利潤罷了。
而作為國產自主型汽車品牌,他們所生產的大多數車型,更多的是服務國內用車人羣,因而在造車選材,及用户口碑問題上,可以説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不敢有一絲馬虎大意。當我們的自主性造車和合資車相比,或許會存在一定的小差距,但是從車型外觀、配置,及性價比上來看,基本上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這也正好驗證了修車工的那句大實話,國產車和合資車的車別基本一樣,甚至合資車還不如國產車。對此,大家有何不同的看法呢?歡迎一起來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