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範榮
當前,全國疫情形勢整體平穩,但局部散發風險猶存。其中,個別邊境口岸城市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以及北京和上海的疫情發展都持續引發關注。
經過3個多月艱苦鏖戰,全國本輪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生產生活秩序正在逐步恢復。但隨着經濟強度提升、人員流動加大,守住前期防控戰果的任務更加艱鉅,各地也暴露出一些防控短板。比如,常態化核酸篩查中有人多輪未測,商業文娛店面重張開門卻防控拉胯,等等。事實證明,哪裏有短板、哪裏出漏洞,病毒就從哪裏破防,常態化防控須臾不可放鬆。而一個未嚴格落實防疫措施的酒吧聚集就能是病毒幾乎散播全市,把已經接近清零收尾的全市防疫態勢重新拉回緊張局面,這足以證明動態清零任務的複雜和艱鉅。
作為“人類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兩年多造成的負面影響世所共睹。而縱觀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有兩個關鍵詞最為鮮明,一個是“防控”,一個是“免疫”。疫情暴發以來,作為積極抗疫的代表,中國一直堅持嚴格防控與免疫加強齊頭並進,在堅持“動態清零”,以快制快撲滅每一起疫情的同時,穩步開展“五線並進”疫苗研發,疫苗面市後立刻推動“應接盡接、願接盡接”,並因時而變加緊鋪開“加強針”。一手撲滅風險,一手抓緊固防,標本兼治的科學舉措共同構築起抗疫防線。
事物發展是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統一,抗疫同樣遵循這一規律。於公共衞生領域而言,通過大規模疫苗接種在人羣中建立免疫屏障,仍是最有效、最經濟的科學辦法,乙肝、風疹麻疹、天花以及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都通過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就眼下來説,全球抗疫步入第三個年頭,基於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通過疫苗接種壓縮病毒傳播空間的緊迫性愈發凸顯。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二十幾款產品獲批上市或緊急使用,但一些現實問題也客觀存在。一來,病毒不斷變異,“免疫逃逸”問題頻頻出現,疫苗保護需要動態推進。二來,為更好匹配新變體,針對特定變異株的疫苗研發與變異流行難免會有“時間差”,出現“不趕趟”的情況。如此種種,影響着疫苗效力的發揮,客觀上拉長着這場非常之戰的戰線。
挑戰客觀存在,但並非無解。既有研究數據發現,在已知的數條技術路線中,各類疫苗其實各有優勢,比如滅活疫苗安全性高,mRNA疫苗對多數變異毒株有優勢。而用不同種類的疫苗進行序貫免疫,更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再看研發週期,現代科技飛速革新,疫苗研發時長也在不斷縮短,人類跑贏病毒變異大有可能。就中國來説,我們的疫苗研發工作是“五路並進”,目前已實現5條技術路線臨牀試驗的全覆蓋。而除了自主研發,我國正通過“引進+創新”等方式,快速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為疫苗研發助力加油。作為世界為數不多的實現新冠疫苗自主研發的國家之一,我們有協同攻關的科研優勢,想方設法突破瓶頸、在科技賽道奮力奔跑,就能為根本性解決問題積蓄力量。
加速疫苗研發緊迫異常,提高疫苗接種率也是關乎戰局的另一環。就目前來看,我國疫苗接種仍有兩處短板亟須補上,一是加強針接種率有待提升,再是一老一小仍是疫苗接種“窪地”。面對傳播力更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西方國家大面積“躺平棄療”,試圖以自然淘汰的方式獲取羣體免疫。於中國而言,這在短期內是“外防輸入”的巨大壓力,長期則是“洪水高懸”的巨大風險。我們必須把握時間窗口,一手抓“動態清零”,進一步鞏固抗疫防線;一手抓疫苗研發和接種,從根本上築牢免疫屏障。某種意義上,前者是為後者贏得時間、創造條件,兩者結合形成組合拳,才能讓我們從根本上戰勝狡猾的新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