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將開展拉網式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道

上月發佈的《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約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約為0.44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均處於中低水平。

6月23日,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透露,近期,要重點落實好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的《江河湖海清漂專項行動方案》,組織相關沿海地方在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灣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拉網式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將開展拉網式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我拿的手機殼就是浙江台州的5位漁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來製作的。”張志鋒拿着一個手機殼介紹説,它是由浙江省台州市5名漁民收集的海洋塑料製成的。

近年來,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經驗做法。比如,浙江省台州市積極探索,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政府和企業協同發力,組織漁民等對海洋塑料垃圾進行回收,回收後的塑料統一轉運至相關企業進行批量再生,並製作成為手機殼等高附加值產品,產品出售後的收入又反哺參與海洋塑料回收的漁民等。“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溯源,看到製作這個手機殼的塑料是誰撿的、誰運的、存哪裏、誰轉運、誰再生、誰製造等。通過這樣一個‘藍色循環’,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業協同、公眾參與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對於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難、高值利用難、多元共治難等痛點堵點做了很有價值的實踐探索。”張志鋒表示。

記者瞭解到,按照“十四五”工作部署要求,生態環境部進一步加強塑料生產和使用的源頭減量,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大幅減少塑料垃圾環境泄漏量。同時,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加大力度,做好塑料垃圾的源頭管控與入海防控,多措並舉減輕海洋垃圾的源頭排放壓力。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加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等的監測監管,指導督促沿海地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清理長效機制。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聯合各方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和宣傳教育,爭取吸引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公眾積極參與淨灘淨海公益活動和美麗海灣建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54 字。

轉載請註明: 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將開展拉網式塑料垃圾清理專項行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