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汽通用東嶽基地奮鬥者説:創新是奮鬥者最閃亮的名片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綜合

編者按:2022年是上汽通用汽車成立25週年,也是上汽通用東嶽基地落户煙台的第19年。回望走過的崢嶸歲月,東嶽人用腳踏實地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精神譜寫了一曲敢闖敢拼、勇攀高峯的青春讚歌,為山東省汽車製造業的發展貢獻了磅礴力量。即日起,大眾網·海報新聞攜手上汽通用東嶽基地推出系列專題欄目“上汽通用東嶽基地奮鬥者説”,我們將把鏡頭對準平凡而優秀的東嶽人,聆聽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的奮鬥故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邢晨 視頻 韓暘 煙台報道

2002年底,山東煙台整車項目落户煙台,從生產線啓動的那一刻,“創新”就成為了指引上汽通用東嶽人奮鬥拼搏的一座燈塔。從探索到實踐,從實踐再到探索,在千磨萬擊中,一個個創新技術、創新項目、創新成果從黃海之濱走出,助推了行業發展。東嶽人的創新力從何而來?奮鬥者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唯有創新才能自強,唯有創新才能爭先!

王羣堅守一線勇於創新

王羣和同事們鑽研業務

王羣:做汽車製造行業不服輸的“花木蘭”

“作為山東省汽車製造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我們必須要有東嶽方案、必須要發出東嶽聲音,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上汽通用東嶽動力總成製造工程系統工程師王羣就是東嶽創新大軍中的“花木蘭”,作為一位女工程師,看似外表柔弱的王羣,內心卻飽含着對中國汽車製造業的赤誠之心。

2006年,碩士畢業後,王羣進入了上汽通用東嶽基地,成為一名系統工程師。從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創新”就成為了王羣工作中的航標,而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也成為王羣創新之路上最有力的武器。

2012年,隨着東嶽基地生產的車型越來越多,一條生產線需要生產多種型號的產品,這對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時,柔性製造系統是國際上領先的解決方案,而核心技術均掌握在外國供應商的手中。

“當時,我們向相關供應商諮詢過價格,但對方給出的方案非常昂貴,這不僅極大增加了我們的成本,而且也不利於後續的維護。”面對棘手的問題,剛剛入職幾年的王羣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我要做屬於東嶽人自己的柔性系統。”

在2012年,中國的汽車製造行業剛剛踏上發展的快車道,類似於柔性製造系統這樣的先進解決方案,國內可借鑑的經驗少之又少,對於系統中的標準和數字流程更是無從瞭解,面對重重困難,王羣和其他團隊成員卻從未想過放棄,大家咬緊牙關一定要攻克這個技術壁壘。

“這個領域對於我們而言是極為陌生的,甚至在業務流程和數字流程上,我們的理念和邏輯都需要轉換,可以説一切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回想起當時的經歷,王羣仍然記憶猶新,為了早日完成柔性製造系統的搭建,她和團隊拼盡了全力。“當時腦子裏全都是柔性系統,甚至連睡覺腦子都在想解決方案,大家就像一顆釘子死死地將自己釘在了創新研發的第一線。”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屬於東嶽人自己的“柔性製造系統”終於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這套系統不僅實現了不同車型生產的無縫銜接、降低了佈設成本,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的核心部件均實現了本地研發製造,該系統也榮獲了山東省工業4.0創新成果一等獎。

“柔性製造系統就像是我們的孩子,在它的身上凝結着我們東嶽人的汗水和智慧,也彰顯了我們不畏艱難,勇於探索,敢於擔當的精神。”如今,作為核心骨幹,王羣仍然活躍在創新一線,2021年,她又牽頭完成了現場物料拉動系統的改造升級。面對一個個創新成果,王羣卻顯得很低調,在她的眼中,創新只不過是她奮鬥的一個縮影罷了。

“説實話,作為一名東嶽人我很驕傲,因為這裏是山東省的汽車製造龍頭,我們為之奮鬥的事業,不僅僅是一輛汽車、一個產品,更是對整個產業的責任。東嶽基地給予了我們非常多創新平台和創新資源,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懈怠,我們必須在創新的康莊大道上步履不停。”王羣説。

項學良和同事們進行研究

項學良在工作

項學良:讓創新成為挺起脊樑的力量

一張小小的試驗枱,一雙滄桑而靈巧的雙手,一張質樸卻又堅定的面龐,這就是上汽通用東嶽基地總裝車間維修工項學良給人的第一印象。作為一名一線技術人員,在項學良的眼中,汽車製造人的腰桿想要硬起來,創新是必由之路。

“創新就是要打破別人眼中的不可能。”2021年10月,東嶽基地總裝車間生產線輸送系統突然出現故障,頻繁的停機嚴重影響生產,面對棘手的問題,項學良與團隊成員立即趕到現場,經過認真勘察,項學良最終將故障點鎖定在了輸送系統編碼器上。

由於車間使用的是進口設備,編碼器的更換需要聯繫國外供應商,但國外供應商給出的解決方案卻是不能單獨更換編碼器,想要解決問題必須更換整套設備。

“這個方案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因為整套更換不僅價格極其昂貴,而且更換時間也非常長,我們的生產根本等不起。”面對供應商的“唯一方案”,項學良決心要靠東嶽人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

項學良的提議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並給予了他和團隊最大限度的支持。“解碼器是進口的,相關技術參數我們絲毫不掌握,為了攻克難關,我和團隊對解碼器進行了深入研究,每個細節都不放過,這中間也遭受了很多次失敗和挫折,但再艱難,我們也必須挺過去。”經過反覆嘗試、鑽研,最終項學良團隊找到了解碼器故障的根源所在。

“之前遇到一套設備因為芯片老化,信號不穩定。我們展開攻堅,當時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晚上回家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琢磨如何破解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項學良團隊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所有的老化芯片都進行了修復,使生產線迅速恢復了產能。

“在這之前,很多人覺得我們不能成功,但我們用事實證明了,東嶽人善於攻克不可能,敢於突破不可能,我們每一次創新都讓我們的脊樑更直了。”項學良坦言,創新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幸福,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張立勳在工作

張立勳與同事溝通

張立勳:創新是銘刻在東嶽人骨子裏的基因

從9分鐘到4分鐘,縮短的5分鐘時間讓東嶽基地貫穿式壓機線換模速度打破了全國紀錄,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這就是上汽通用東嶽基地衝壓車間設備維修工程師張立勳眾多創新成果中的一項。作為創新能手,近年來,在東嶽基地的支持與培養下,張立勳成立了自己的創新工作室,並相繼完成了“三項首創”和“五個首次實施”,許多成果走在了行業前列。

“很多人對我們團隊的創新能力感到很讚歎,其實,我認為,創新是需要土壤的,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才能形成創新合力。”張立勳在東嶽基地工作了12個年頭,作為一名老員工,張立勳認為,在東嶽,創新已經成為每一位員工的自覺追求,也成為了大家工作中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比方説,我們每個月都會有金點子獎,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尋找創新點並大膽地進行研究,我們還會評選創新達人,對於有創新成果的員工,東嶽會在精神及物質上予以獎勵,這種將創新制度化的做法,讓我們的思維變得非常活躍。”張立勳表示,很多人將創新看作非常高端的技術攻關,但其實,只要大家做個有心人,創新無處不在。

2022年,張立勳團隊完成了東嶽基地衝壓車間自動料箱立體庫改造升級,極大地提高了料箱調用的效率和安全性,而該項目的創新升級就是源於一線工人對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現在我們的生產線越來越多,以前料箱調用需要叉車,對空間要求很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這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面對問題,我們就會想辦法去改造它,讓它更適應現在的生產要求。”張立勳告訴記者,在他的創新之路中,幾乎所有的創新成果都與生產實踐緊密相連,從工作中尋找創新點並用智慧與雙手實現創新,成為了東嶽人的創新日常。

“説實話,我特別感謝東嶽,因為它不僅讓我有了安身立命的平台,更給予了我發展的機會和土壤,讓我真正成為了一名汽車製造行業的創新技術人員,我也特別希望能夠用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回報企業,回報社會,並且能為我國的汽車製造行業貢獻力量。”張立勳説。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東嶽基地每年設立創新孵化基金,激發全員創意,營造創新氛圍,每季度開展創新攻關項目評審,促進成果轉化和經驗推廣,全員全時開展合理化建議徵集,2021年共節約資金近3000萬元。自公司成立以來,12個技師工作室和創新工作室培育出39名大師級工匠,獲得國家級榮譽100餘項,國家級專利40項,創新已經成為東嶽基地最閃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