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氣炙烤新能源車,車主何時不再"談燃色變"?

高温天氣炙烤新能源車,車主何時不再"談燃色變"?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作者:神樂,編輯:秦言,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走勢碾壓傳統燃油車。

今年前六個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高達224萬輛,同比增長131%。在燃油車銷量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勢頭可謂逆勢狂奔。

儘管新能源車銷量表現亮眼,但實際的用車體驗,似乎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好。尤其是近日,部分城市高温天氣下,有不少車主透露,自己所購買的新能源車受到高温“炙烤”,用車體驗、便利性也大打折扣。

更有車主打趣説,原先因續航焦慮、天寒衰減等問題,被稱作“電動爹”的新能源汽車,在極端炎熱的夏天搖身一變——成了“電動爺”,被不少車主供起來了(不敢凍着不敢曬着)。在日常通勤、充電時,也都戰戰兢兢,生怕遭遇“自燃”事故。

只不過,在絕大部分人的思維中,新能源汽車不都是“喜熱不喜寒”麼?怎麼會在炎炎夏日裏備受“炙烤”?

持續的高温天氣,又會對車主的用車體驗產生什麼影響?

頻發“自燃”嚇壞車主

“開車出一趟門,人感覺都快融化,就更別説車了。”

儘管最近幾天陸陸續續下了幾場雨,但是回想起前幾天40度的高温天氣,家住杭州市的肖先生仍然心有餘悸。

他告訴懂懂筆記,去年在買新車之前,他仔細做了一番功課。發現相比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雖低(續航少),但是熱失控温度要高出許多。因此, 再三考慮之後,他選擇購買一台搭載了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純電動汽車,在他看 來,一輛家庭用車的安全性遠比續航里程更重要。

“到了七月初,入夏的杭州開始出現了高温天氣,但因為車子用的是鐵鋰電池,所以我沒當回事。大家都説鐵鋰電池不會熱失控和自燃,車子整天也就停在烈日下。” 

但是偶然看到的一則新聞,讓肖先生開始後怕了起來。

刷短視頻時,他看到上半年有部分發生自燃事故的新能源汽車,搭載的也是以安全性著稱、號稱不會“失控”的磷酸鐵鋰電池。自此他每天上班也不敢肆無忌憚地將汽車隨意停在停車場,任憑烈日暴曬。

“我幾乎每天不到八點就會到公司的停車場,搶先將車停在樹蔭底下。”肖先生表示,或許因為新能源車自燃的新聞不絕於耳,加上華東的天氣持續炎熱,停車場樹蔭下陰涼的停車位,也成了新能源車主們“爭奪”的對象。

國家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給出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接報的新能源汽車火災共計有640起,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2%,整體上升幅度較高。

“(今年)二季度我暫時查不到相關的數據,但相信入夏後新能源車自燃的數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短視頻、資訊平台上,也經常看到相關的新聞推送,真的讓人害怕。”

肖先生苦笑着説道,不知道平台大數據是不是識別出了他是一名新能源車主,大量自燃的新聞推送的確是把他嚇得夠嗆。

而同樣因為新能源汽車自燃風險,每天都在膽戰心驚的,還有南京的一位混動新能源車主小唐。

“我這車(搭載的)是號稱‘暴躁’的三元鋰電池,你説嚇不嚇人?”小唐告訴懂懂筆記,他很清楚相比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更加“脆弱”,因此自己日常用車也都十分謹慎,生怕路上磕着碰着。

但上週,同城車友羣裏開始流傳一則標題為《三元鋰電池被“除名”背後》的新聞,引發了車友熱議。

新聞中,國家能源局針對電化學儲能電站火災事故防範,提出了詳細要求: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

“雖然它説的是儲能行業,但作為(三元鋰電)車主內心也很慌呀。”為了避免極端高温天氣“炙烤”所帶來的自燃隱患,小唐不惜花重金,在地下車庫租了個一個車位,將自家的愛車徹底“供”了起來。 

由此可見,印象中“喜熱不喜寒”的新能源汽車,在極端酷熱的夏天,用起來也並不踏實。

面對網絡上新能源汽車層出不窮的“自燃”事故,部分車主的忐忑和不安,或許只是新能源車用車痛點的冰山一角而已。面對暴曬,車主們如何才能不再“談燃色變”?

夏季充電要挑時機?

“純電動汽車能舒舒服服駕駛的季節,或許只有春天和秋季了。”

持續的高温天氣,讓家住寧波的李曉楠(化名)開始後悔選擇新能源汽車了。他告訴懂懂筆記,自從入夏之後,汽車論壇、車友羣裏,新能源汽車自燃的新聞可以説是滿天飛。 

與此同時,大量關於新能源車夏季保養、用車的注意事項內容,也在不斷增加。 

不少觀點建議,夏季純電動汽車儘量選擇慢充,即便使用快充,也不要完全充滿,充至 80%即可。這樣在降低車輛自燃風險的同時,還可保護動力電池,延長其壽命。 

高温天氣炙烤新能源車,車主何時不再"談燃色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指出,通過對新能源汽車事故的統計分析發現,充電時發生事故佔比最多,達到29%。

進入夏天之後,部分城市出現持續高温,包括李曉楠在內,不少新能源車主開始擔心充電時的潛在風險。

“以前快充一個半小時,就能給車子充滿,現在只敢充八分飽。”不具備慢充條件的李曉楠,車輛快充一次,續航里程只能到80%左右,“電量低於20%又得充電,續航410公里的車,實際只能開250公里了。”

可即便如此,從理論可用續航數值看,他每天上下班通勤距離約50公里,週末雙休,似乎還是能夠做到一週一充的。然而,李曉楠無奈地表示,如果路上開空調,車子實際續航完全達不到250公里。

“雖然電動車空調開製冷,不像冬天開制熱、給電池加熱那麼費電,但也影響續航啊。夏天開車出門,不開空調實在坐不住,整個車像是蒸籠一樣。”至於空調所需消耗的續航里程,是不包含在官方標稱的續航里程中的。

曾經有專業汽車媒體做過實驗,夏季電動汽車開啓空調製冷,消耗里程約8~15%之間,換句話説,一台標稱續航為400公里的電動汽車,出門開了空調實際里程會少32~60公里,“我算過,車子一直空調製冷,續航會少50公里左右呢。”

因此,在初春、深秋可以一週一充的純電動汽車,在夏天只能是四天一充。而在夏天給車充電,又着實成了李曉楠頭疼的一件事。

夏季相關用車指南中建議,車輛要儘量避免高温時段進行快充。“現在我只敢晚上出門去快充,晚上涼快一些,充電時心裏也踏實點兒。”

李曉楠坦言,晚上給新能源車充電,除了能降低車輛自燃風險之外,人也不會中暑,“但跟我有相同想法的車主很多,一到晚上,周圍幾個充電站就會車滿為患。” 

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隨着新能源車銷量整體上漲,自燃事故有所增加, 但根據最新的數據進行推導,新能源車自燃的比率也不到萬分之一(0.01%),還是低於燃油車的0.01%~0.02%。

既然新能源汽車的自燃率如此之低,為何仍有車主談新能源色變呢? 

各種原因加深車主誤會

有人説,相比不間斷髮展了上百年的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僅僅是最近幾年間,才開始快速發展壯大。無論國外市場也好,國內市場也罷,新能源汽車都算新興產物。

因此,一旦有新能源車發生了自燃,出現了一丁點的瑕疵、紕漏,都能引起主流媒體、輿論的興趣。尤其是相比燃油車自燃事故,新能源車往往更能吸引眼球和流量,在互聯網上不斷引發熱議。

但在行業人士周廷(化名)看來,媒體、輿論濃墨重彩報道、探討新能源車自燃事故,只是引發消費者、車主“談燃色變”的原因之一。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事故的調查、善後的結果大都不透明、不公開所致。

“很多時候,新能源車企怕自燃影響口碑、聲譽,往往在自燃事故發生後進行大規模公關,避免事態擴大,然後再悄悄地調查,瞭解事故背後的緣由。”周廷透露,類似的事故危機處理,已經成了新能源車企心照不宣的常用手段。

當然,為避免事故再次發生,車企肯定是會仔細、謹慎地調查事故原因,同時徹查同型號、同配置的車型,是否也有相似風險。

只不過,無論是事故結果還是處置的方法,最終車企幾乎都不會公之於眾。

“至於事故相關的車主,絕大部分都是賠償了事,滿意了自然也就閉嘴了。”他告訴懂懂筆記,只要車主得到車企足夠的善後賠償,輿論自然也不再發酵,若公開事故原因,引發次生負面輿情的風險也並不小。

因此,幾乎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都會選擇“悄咪咪”調查和賠償,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曾有機構統計了2021年新能源車起火事故,其中僅有不到1/4的事故,車企公佈了起火最終調查的原因。而官方正面回應事故善後事宜的,更是少之又少。

高温天氣炙烤新能源車,車主何時不再"談燃色變"?

“雖然車企是為了保住聲譽,但在消費者、車主眼裏,車輛自燃就成了無頭公案,只知道車着火了,但不知道為何燒起來,善後結果也是無從知曉,當然會覺得害怕。”周廷無奈地説道,新能源車行業完全不透明的事故調查機制,難免給新能源車主、消費者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久而久之,消費者也好新能源車主也罷,自然對於“未知”的自燃事故,產生了恐懼心理。

面對越來越多的自燃事故得不到調查結果,車主在用車過程中,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小心謹慎、步步為營,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結束語

新能源汽車作為一種新興產物,難免有不成熟的意外風險發生,但消費者、車主在看到相關新聞報道後,有權得到一顆“定心丸”——事故的最終調查結果和善後方案,而不是一個個不了了之的“未解之謎”。 

車企除了投入更多的研發成本、精力,用於優化動力電池、BMS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也要在降低新能源車自燃事故之外,顧及消費者樸素的知情權。畢竟,總是遮着蓋着,新能源汽車的自燃問題不會減少,涉及交通安全的問題還是要説破無毒。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14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温天氣炙烤新能源車,車主何時不再"談燃色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