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開示慢心遲得聖果,低頭看得破的寓意,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以慢心故 遲得聖果

一時,佛在舍衞城。城附近有二千萬仙人,他們精通一切經論,具有無礙神變,已得四禪五通。一次,世尊在無熱惱海邊為很多眾生授記後,帶領五百眷屬一起騰空飛回住處。二千萬仙人見到佛陀與眷屬們在空中飛行的情景,對世尊生起了歡喜心。

佛陀開示慢心遲得聖果,低頭看得破的寓意,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他們覺得世尊與眾眷屬一起飛行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捨棄了原來的一切前往祗陀園。他們到世尊前恭敬頂禮,世尊觀察他們的根基和意樂傳了相應的法。他們自己也精進修持,最後皆已得無來果位。但眾仙人們的主尊因傲慢心太強之故,沒得到任何果位。

仙人們又祈求:“世尊,弟子願於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近圓戒,請世尊慈悲開許。”世尊以“善來比丘”的方便言辭給他們傳授近圓戒,並傳授了教言。二千萬個仙人精進修持終於滅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他們的主尊仍未得到任何果位,故心裏很慚愧,他開始修學三藏,成為一位著名的法師,但他仍不滿足,更加精進修行,後來調伏了煩惱也證得聖者羅漢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黃金和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諸天讚歎他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此仙人主尊以何因緣先為慢心所障,未能得果而後精進方證聖果,唯願為説,我等樂聞。”

佛告諸比丘:“此仙人主尊不僅是今生,以前他也是很傲慢的。久遠以前,一靜處有一位婆羅門教主。一次他去森林中撿水果時,看見二千萬仙人在修禪,心裏很羨慕他們的生活,便捨棄了自己的一切到仙人那裏出家。

後來他精通了一切論典,成為仙人們的主尊。他給二千萬仙人傳授教言後,仙人們都得到了四禪五通。而他因自恃是傳法師之故,未成就任何境界。而後,他觀察到了自己的過失,通過精進修持,終於也得到了四禪五通。諸比丘,此仙人主尊前世曾如是方得果位,今生亦如是才得聖果。”

複次諸比丘請問:“世尊,二千萬仙人以何因緣對佛生起歡喜心,在佛教法下出家獲得羅漢果位,請世尊開示。”佛告諸比丘:“這是他們前世願力所至。曾經賢劫人壽四萬歲時,如來正等覺俱留遜佛出世。

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後示現涅槃。時一國王名具嚴,將佛遺體作成遺塔。塔落成竣工後,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另有一國王帶領二千萬眷屬於塔下供養髮願。國王發願:願以今日供養頂禮佛塔的善根,將來生生世世中轉生富貴之家,將來在象俱留遜佛一樣的如來出世時,於其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得羅漢果位。

眾眷屬皆問國王如何發願,國王如實告訴他們,眾眷屬也發相同的願。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發願的國王就是現在的仙人迦葉,國王的二千萬眷屬就是現在的二千萬眷屬。因他們發殊勝願故,生生世世轉生富貴之家,今生於我的教法下出家獲得羅漢果位。

另一段因緣是在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們都出家為僧,發了殊勝的願,所以今生他們皆已得解脱。

佛陀開示慢心遲得聖果,低頭看得破的寓意,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低頭看得破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個洞右三個洞,為的是讓出家人低頭看得破。但是人在諸多欲望面前卻很難看得破,因為很多時候當我們的眼睛只緊緊盯着自己渴求的東西時,是很難低下頭來看的。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説:“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着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着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着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着宣佈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

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隻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説“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説:“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説:“攀爬懸崖,意在堪驗你們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佛陀開示慢心遲得聖果,低頭看得破的寓意,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員林陳思儀居士,初學佛時,懵懵懂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除唸佛、誦經外,亦多參加法會,東奔西跑,常不在內。對家人鮮少關懷,疏於照顧。其同修,生性傳統保守,對她經常外出,極為反感。初則偶有齪語,漸至格格不入,倆人經常吵架,貌合神離。同修因而借酒澆愁,濫交損友,夜不返家。對其學佛,百般阻撓。學佛之人,家庭何以沉淪至此,諸位見聞,宜細思量。

某日,在蓮社禮佛,思及命運多舛,悲從中來,心起懺悔:‘弟子思儀,業重如山,障深似海,學佛曆程,多有阻礙。雖誦經唸佛,仍不得同修支持,致夫妻失和,諸多事端。我佛慈悲,指引迷津,除唸佛誦經外,有何法門,消業最速。'禮佛畢,至善知識蘇腦居士處,抒發心中怨懟,言談之間,談及蓮因寺後山,上圓下因老法師,理事無礙,見解道地,專事唸佛放生,或可上山求法。遂央請竹山葉居士,代為連絡。

首次上山,見師慈眉善目,法相莊嚴,心生歡喜。秉明來意後,師規諫勸導,囑要放生,安分在家,相夫教子,唸佛禮懺。但思儀居士對於法會,尚不能捨,依然故我。及至第三次上山,師乃疾言厲色,怒道:‘你要好好在家唸佛修行,不要到處亂跑,法會可以放棄,如此,夫妻關係自能修好。'

聽師言後,彷如當頭棒喝,頓時明白,自此之後,斷絕外緣,專持唸佛、誦經、放生。並全心照顧家人。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思儀居士誠心懺悔,得佛菩薩加被指引,心燈朗明。

放生三月,突作一夢,夢境如後:

自身處在一座森林中,山路彎延,幽長小徑,兩旁樹木,蒼翠茂密,高聳入天。心欲上山共修,走至山頂,見一佛寺,眾多居士,共處唸佛。唸佛畢,掛念同修不悦,急欲返家,但見上廣下欽老和尚,立身牆前,囑一居士,將我攔下。初見老和尚,以為高僧大德,高不可攀,心中忐忑。老和尚抄著閩南口音,説:‘留下用齋,齋畢再走。'聽其一語,如沐春風,全身舒坦,原來老和尚,親切和譪。

齋時,老和尚開示,並在身後黑板,寫下放生二字。殷殷囑咐:‘你要好好護持放生,不用煩惱同修問題,你業障深重,要多放生,亦有人同你一般,同修會改變。'夢醒後,腦中宛如醍醐灌頂,智慧開啓,從此心中篤定,全力護持放生。

自首次謁見上圓下因老法師,至今已屆三載。期間,思儀居士律己甚嚴,除誦金剛經數千部,大悲咒數萬遍外,每日唸佛,每月放生,時時提醒,行止坐卧,不忘唸佛。用心體會同修的感覺,用智慧與同修溝通。現今,其同修已不再阻礙,夫妻互相尊重,家庭和樂,融融泄泄。前者家庭崩離,後者家庭圓滿,何以天淵懸殊若此,放生功德之殊勝矣。

談及感應,思儀居士謙稱,一心在佛,憶佛唸佛,自能感應。舉一例證,某日在佛前誦大悲咒,誦至心靜處,突然耳中,淅瀝作響,彷彿急流湧入,頓時全身清爽,涼透心脾。她明白,是觀音慈悲,甘露灑淨,福慧增長。

論雲:‘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一念容忍,即是無量福田。'

思儀居士,假放生長養慈悲,解怨釋結。以容忍相待同修,由定生慧。誠可説放生播下慈悲種,心中常開智慧花。此實證,足堪借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7 字。

轉載請註明: 佛陀開示慢心遲得聖果,低頭看得破的寓意,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