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不擔心孩子前途的很少,但很多父母到最後發現,擔心孩子的前途竟然是多餘的。
父母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對當下,未來的判斷和設想,都沒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反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超越父母的認知,更加遊刃有餘地以自己的方式適應社會。
於是父母便説,兒孫自有兒孫福,擔心孩子的前途是多餘的,話雖如此,倘若父母一直放任孩子,讓其自行生長,不給予正確的培養和教育,孩子又如何有福氣呢?
我們只記住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卻忘了還有下一句:“莫為兒女做牛馬。”
摘自《增廣賢文.上集》,意思是兒孫自有兒孫的路要走,是好是壞全在他們自己,不要為兒女操心太多,尤其不要事事代勞包辦。
為人父母,盡到該盡的責任,至於孩子將來能否成才,走哪一條路,那是他自己的事。
但前提是父母要盡到責任,才能出現擔心孩子的前途是多餘的。
可能有人會説,我的孩子或是那些不為孩子操心的父母,孩子長大都很有出息,這怎麼解釋?
那是因為父母操心操到了點上,並非過於或胡亂的操心。
我老家有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王叔和嬸子,他們都是農村人,靠種地為生,大字不識幾個,三女一兒卻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村裏人説是上輩子積德了,他們家祖墳冒青煙,否則就憑這對夫妻的本事,如何供出四個大學生?
看似沒文化,不懂得如何教育和培養,實質上人家卻用樸實的語言,給孩子輸入的正確的價值觀。
有一年秋天,王叔和嬸子幫我老姨家秋收,看到我的小表妹和父母吵架,鬧着不想上學,説自己學習不好,初二的課程越來越難跟不上。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輟學,老姨和老姨夫雖然想望女成鳳,可表妹實在不行,最後決定讓表妹混到初中畢業,然後送她去技校。
王叔一邊扒苞米一邊對老姨夫説:“既然想去技校學技術,那得從現在開始學習幹活,讓她來幫忙秋收。”
老姨聽後直搖頭,説孩子個子不高,還瘦了吧唧的,哪有力氣幹活,再説現在的孩子哪會幹農活。
嬸子笑着説:“今天你不狠心對她,明天她就狠心對你。”
老姨夫聽出了門道,打電話把表妹叫來了,説幹體力活可比學習容易多了,將來不走學業這條路,那就跟他們一樣幹農活,肯定不會餓死的。
表妹不想幹,可那麼人看着她,沒辦法只能幹,那一下午扒了很多苞米,晚上回去坐在炕上哭,那兩隻手紅腫地跟蘿蔔似的,還起了幾個大泡,連筷子都拿不起來。
老姨夫裝作看不見,第二天早上,表妹要去上學,老姨夫堅決不讓去,繼續幫忙幹活。
老姨跟老姨夫吵了起來,孩子都這樣了,還咋幹活,你這當父親的咋想的,難道你不心疼孩子嗎?
老姨夫就一句話,走,跟我們幹活去,拉着拽着又去了地裏。表妹邊幹活邊哭,最後耍起了脾氣,躺在苞米杆上不起來。
老姨夫沒搭理她,午飯時間到了,表妹跑過來想吃飯,老姨夫不給,説她沒幹活,沒有飯吃。
就這樣折騰了三天,表妹突然説:“爸媽,你們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
老姨夫頭都沒抬地説,做到再説吧,你回去吧。
從那天開始,表妹像變了個人似的,把小學五年級往後的課本都翻出來了,她知道自己基礎不好,就從基礎開始自學,偶爾還主動幫老姨做點家務。
如今大學畢業兩年多了,在外企工作,給父母辦了一張卡,每月存一千,換季的時候,還不忘給父母買衣服。
表妹能有出息,王叔的功勞是很大的,他告訴老姨夫:“咱農村人沒啥文化,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但至少讓孩子明白,不管到啥時候,多讀幾本書總比不讀強。
你逼她幾天,如果她主動吐口説好好學習,那當然最好,如果還是原來那樣,也讓她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將來也懂得感恩和孝順的。”
擔心孩子的前途是多餘的,操心操到點子上是必要的。我們不需要每天盯着成績,而是給予孩子以下三方面,孩子自然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該怎麼走?
01.教會她如何寶貴自己的生命?
每個孩子都知道生命是寶貴的,卻不知道如何寶貴自己的生命?
首先肯定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父母教會孩子要堅持運動,要有良好的作息時間,不挑食不暴飲暴食,拒絕傷害身體的不良嗜好,健康是寶貴生命之首。
第二是自由,自由的生命才能綻放光彩,想要自由就要懂得遵紀守法,對法律要有敬畏之心,才能真正自由的翱翔。
第三是有情有義,教會他做一個有温度的人,懂得感恩,感謝,感動,從而有情有義,生命也就更加有意義。
02.培養孩子三大好習慣
第一:自主
居里夫人説:“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
那些事事包辦的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長大以後非但沒能獨立,反而變成媽寶男,媽寶女,甚至啃老族。
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不斷嘗試,孩子便有了自主的能力,遇事有主見,孩子自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自律
《周易》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律的人,看似日子過得如苦行僧般辛苦,卻因為這種“辛苦”,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説“不”的底氣。
第三:自信
海倫.凱樂説:“堅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説,信心就是生命的主宰。”
孩子的自信心是父母給建立起來的,當孩子不缺乏自信心,面對困難就不會輕易退縮,而是越挫越勇。
03.父母要做到三不
第一: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予到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因為某種因素影響,自己的理想願望沒能實現,很是遺憾,如今看到那個未完成的心願,依然很盛行,便給孩子指路必須完成。
比如:當教師的願望,現在的教師職業很吃香,逼着孩子報考師範大學,然而孩子並不感興趣,結果當然只有兩種。
一種是終於完成了父母的心願,渾渾噩噩地做着不喜歡的職業。
一種是耽誤了孩子的前途,什麼都沒做好。
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自己選擇走哪條,父母給建議即可,不要費心費力地鋪路,因為你選的,不見得是孩子願意走的那條路。
第二:不使用父母的權威,讓孩子屈服
有些嚴厲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接受自己的主觀想法,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不服從,不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使用父母的權威,讓孩子屈服。
結果顯而易見,孩子越來越叛逆,以至於長大成人,甚至成家立業,都和父母對着幹,不懂得尊重父母。
因為父母沒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尊重,一直處於不平等的狀態,孩子不懂得如何尊重父母,自然也不會尊重別人。
所以父母不要使用權威,你尊重孩子的想法,你的想法,孩子也會尊重。
第三:不操多餘無用的心,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就好
大多數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嘮叨中長大的,但是卻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種是情緒不穩定,脾氣特別壞,做什麼事都沒有耐心。
一種是成熟穩健,善於思考,非常優秀。
同樣的嘮叨,為什麼結果不同?
前一種嘮叨是抱怨和指責,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暴自棄的心理。
並非不能用反向思維激勵孩子,而是要懂得恰如其分,不能一味地嘮叨些沒用的。
後一種嘮叨是不斷地給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嘮叨人生觀,價值觀,做人的原則等等,孩子雖然也討厭,但這種觀念通過長時間的嘮叨,已經進入孩子的潛意識。
並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真正地用上了,孩子從而越來越來認可父母的正向嘮叨,變得越來越優秀。
作為父母,沒必要為孩子的前途過於擔心,只要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就好,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正確引導和支持,孩子將來都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