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國文明城市整改攻堅工作的持續推進,“文明之花”芬芳滿貴陽,環境更整潔、生活更便捷、服務更規範,給生活在築城的人們帶來更加愉悦的感受。9月3日,記者採訪了幾名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貴陽人”,瞭解他們對貴陽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印象。
“基礎設施更完善”
28歲的黔南人馮濤在江西讀完研究生後,選擇到貴陽從事律師職業,原因是“喜歡這個城市”。馮濤説:“我大學是在貴陽讀的,一直都覺得貴陽很好,是一個很包容的城市,這些年變化真的太大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交通更便捷。”
“路更寬了,車輛停放更加規範,很多地方都從細節上進行完善,半邊街就是最好的例證。”每天上下班時,馮濤都會從雲巖區半邊街經過。以前半邊街兩旁隨意停放着車輛,造成路面狹窄、人車混雜、交通擁擠。現在,半邊街上已不再是這樣的情況,變得整潔有序。
馮濤還注意到,在他所居住的東新路附近,路上規劃有非機動車停放點,解決了電動車、摩托車亂停亂放的問題。
“貴陽人特別友好”
“貴陽人特別友好,特別棒,樂於助人,貴陽環境也好。”談到對貴陽的印象時,貴州民族大學的留學生漢森説得最多的就是“好”字。30歲的漢森來自孟加拉國,今年是他到貴陽的第三年。
“當時軌道交通線路還沒有開通,現在到觀山湖區方便多了,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好。”漢森説,貴陽這幾年最大的變化之一是軌道交通1號線的開通,跨區域出行更加方便。當他一個人出去時,特別是在不知如何買票、要去哪個方向時,都會有工作人員耐心地指導,他感覺特別暖心。
漢森説,他在花溪區看到,路上擺攤的少了,街道更乾淨整潔,道路更寬敞了。路口隨處可見穿紅色馬甲的志願者,市民大多都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
“相關部門確實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環南巷環境真的有很大改善。”提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家住南明區環南巷的幼兒園保育老師陳冬梅表示總體上很滿意,她切身感受到周圍環境更好了,人們的素質更高了,生活更方便了。
在43歲的陳冬梅看來,貴陽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以前,環南巷整條路上都有各種小攤販叫賣,路上不時能看到隨地散落的菜葉,每天傍晚都會堵車。她所住的老舊小區,有時樓道內有雜物,還不時能看到各類小廣告。
陳冬梅説,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改後,周邊店面的門頭樣式統一;樓道內沒有雜物,牆壁重新粉刷;居民遛狗都會自覺清理犬糞。在菜場附近還設置了椅子,方便行人在此休息。
“電動車亂停放現象變少了”
“街道比以前乾淨,路上的煙頭都少了,心情都舒暢不少。”談及周圍環境的變化,43歲的王松説,電動車亂停放現象變少了,大家出行更加方便。
在一家醫院從事宣傳工作的王松是老貴陽人,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北京路。以前,整條路的人行道上隨處可見電動車,有攬客的、有違規駛入的、有亂停放的,道路不暢通,有時還會造成短暫的擁堵。
自從全國文明城市整改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街道乾淨整潔、電動車有序停放、攤販規範經營,貴陽整體環境都有了新的變化。“買菜方便多了。”王松説,以往他去延安西路集貿市場買菜時,附近的街道上、人行道上存在電動車和遊攤佔道的情況,有時造成道路擁堵,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情形了。
“希望整改攻堅成果能夠長期保持,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麗。”王松説。
“出行更方便了”
“現在社區搭建有農民工休息點,可以在大棚裏休息、等待攬活。”51歲的務工人員黃雲昌説,貴陽市很多地方都設置了農民工休息點,農民工可以在大棚裏休息,避免日曬雨淋,這點讓他很暖心。
“現在去辦業務,大廳內設置有休息座椅,辦事效率高,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也好。”黃雲昌説。
8年前來到貴陽的黃雲昌現在最大的感受是出行更方便了。他告訴記者,由於無固定工作區域,平時他基本都是騎電動車出行。全市大部分道路上的坑窪地段都及時進行了整改,讓他感覺騎車出行很穩當。路上還設置有非機動車臨時停放點,可以安心停放。同時,他也希望大家騎行時自覺佩戴頭盔,做到不闖紅燈,不逆行。
“很感謝志願者”
“我覺得做得很到位,走到哪裏都非常清爽。”65歲的退休老人潘正鵬説,全國文明城市整改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居委會經常上門宣傳走訪,幫助清理雜物垃圾,貼滿野廣告的牆壁都重新粉刷了,整個小區看上去清爽不少。
“我居住的小區是老舊小區,小區裏的道路和樓道打掃得很乾淨,樓道里面的雜物也已清運。暖心的服務,乾淨整潔的環境,都讓我們更加珍惜。”潘正鵬説。
潘正鵬説,每天在各個路口都能看到志願者在值守,讓他覺得暖心又放心:“經常看到志願者在路口值守,讓我感到非常安心。他們工作很辛苦,我很感謝他們。”
“我們貴陽真的變美了”
紅馬甲、紅帽子、紅袖標,這是“社區乾媽”宋振紋的日常穿着,她退休以來,通過堅持參與志願服務,讓更多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温暖。“我們貴陽真的變美了,每個路口都有志願者,大家都在為文明城市創建貢獻力量。”她説。
66歲的宋振紋説,貴陽的變化,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細節上:路上的煙頭變少了,更多市民主動將垃圾丟進垃圾桶;當她在路上勸説別人愛護環境衞生時,大家都會欣然接受。
同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相關部門以“繡花的功夫”做好各方面的創文工作,整體環境煥然一新。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成虹飛 實習記者 楊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