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幫扶日誌 | 帶頭的老黨員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綜合

皮膚黝黑,頭髮全白,手裏常端着一隻銅煙斗,瑪赫羅哥看上去比同齡人更成熟、更沉穩。他説,彝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山上,他也喜歡高山,喜歡在放羊時爬到山的高處,俯瞰綠色的田野、鬧熱的蘇民路和一棟棟時髦整齊的新房子。

帶頭支持大事業

57歲的羅哥是老黨員,黨齡26年,他入黨那年,現在村黨支部年紀最小的黨員剛剛出生。

提起入黨經歷,羅哥頗為自豪。當年,組織正是看中了他有思想、懂道理、深受羣眾信服,才在不斷接觸、審慎考察後,批准他成為黨的一員。“能為大家做點事,我很高興”,回憶起入黨後擔任村長、村支書的時光,羅哥動情很深,“組織信得過我!”

流逝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信念。

村裏原來的小學建在“土神山”上,只有幾間簡陋逼仄的教室,孩子們上學先要爬一個長坡,中午只能在學校啃乾糧。2019年8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正式結對幫扶小谷溪村,決定直接出資修建一所新學校,選址就在舊學校下方,基本上全是羅哥家的土地。

“這塊地應該難度不大。”負責徵地的立古克氣信心滿滿。果然,剛表明來意,立刻就獲得了羅哥的肯定答覆。“我們是黨員,肯定要帶頭,要支持村裏的工作。建學校對娃娃們好,是大事,是好事。”當問到具體補償方案時,羅哥説,“你也是老支書,我相信你,我把娃兒喊過來,你們商量吧。”

帶頭過上好日子

羅哥是吃過苦的。過去,一家7口住在黑漆漆的土坯房裏,沒有什麼像樣的傢俱。山裏冷得早,白天擠在火塘邊取暖,晚上就圍着火塘睡。直到2018年秋天,一家人終於易地搬遷到樓房壩集中安置點,住上了寬敞乾淨的兩層小樓。羅哥的妻子阿於比牛説,搬到新家的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住上新房子,還得過上好日子。

樓房壩面臨着新問題。舊房豬圈要拆除,新房周圍不能私搭豬圈,村民沒有合適的地方養豬。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決定用活捐贈資金,專門推出“以獎代補”項目,支持貧困羣眾集中修建標準化豬圈。

“貧困户按標準自建標準化豬圈,驗收合格後每户獎勵1間豬圈費用,獎勵金4000元。”弄清楚政策後,羅哥哼着小曲兒、開着紅色小三輪,幾分鐘就回到了樓房壩,開始一户一户動員,“政策瓦吉瓦(很好),我們要主動幹!”在羅哥的積極組織協調下,樓房壩集中修建標準化豬圈29間,共14户貧困户獲得獎勵。

目前,羅哥家的存欄豬小有規模,最多的時候達到15頭,他還養了60多頭山羊,是名副其實的“小養殖大户”。“日子更有奔頭了”,羅哥的臉上寫滿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帶頭破除壞習俗

現在村“兩委”開會,話題主要是村裏的工作,大家發言都很踴躍,獻計獻策,明顯比以前熱鬧多了。“黨員更像黨員了,代表更像代表了”,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

“我們彝族有三件事最花錢,結婚、死人、搞迷信,尤其是死人。辛辛苦苦養豬、養羊、討茶葉、打工掙的錢,全花在這上面。要是沒有這三樣,我們早富了。”在2021年第二次村民代表大會上,羅哥提議:“村裏能不能統一下,以後死了人不殺牛?我是德古,就從我們家做起。”

羅哥的話説到了大家心坎上。在小谷溪乃至整個小涼山,辦喪事最講究熱鬧和排場,親戚朋友要來一兩千人,光牛就要殺十幾甚至幾十頭——根本吃不完,最後全浪費了。按彝族傳統,趕禮必須還禮,還禮也要殺牛,而且禮金只能增不能減。人情債和喪事本身帶來的巨大花費構成繁重的經濟負擔,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我同意,這樣對主人和客人都好”“我也同意,一頭牛一萬多,實在着不住”“最好改成桌餐,又衞生又節約”……

大家紛紛表達了對“喪事不殺牛”的支持,同意從簡操辦紅白喜事。舉手表決、全票通過,這一建議順利寫進了新版的村規民約,成為村民主動移風易俗的里程碑。

如今,羅哥仍擔任着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委員,仍然關心村裏的大事,不遺餘力地為各項事業發展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是共產黨員,就要帶頭為大家多做事情,一輩子不後悔。”羅哥説。(作者:鄭深宇,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央統戰部紀檢監察組幹部,現掛職擔任四川省馬邊縣小谷溪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 責任編輯 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