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世界最大疫苗生產國印度,疫苗短缺急需進口,接種運動步入第三階段為何還是一團糟?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綜合

▲5月21日,一名醫生在印度海得拉巴一所醫院查看感染毛黴菌病的患者的醫療報告。| 新華社

5月10日以來,印度單日新增病例數出現連續下降趨勢,但仍然保持20-30萬的高位增長。疫苗接種成為當下印度疫情的一個熱點話題,據印度衞生部的最新數據,截至5月22日,印度接種疫苗超過1.9億劑。

印度疫苗接種進入第三階段

印度中央政府4月19日出台“價格自由化和加速國家新冠疫苗接種戰略”,宣佈從5月1日起,疫苗接種將進入第三階段。

在第三階段,疫苗接種人羣擴大至18歲以上; 疫苗採購權下放,50%疫苗由政府統一採購後分發至各邦,另50%開放給各邦政府和私營部門採購;採購價格各層級保持統一;首先確保優先人羣的第二針接種; 中央政府基於病例數量及疫苗推進速度提前確定各邦配額。該政策旨在“將增加疫苗的生產和供應,激勵生產商迅速提高產量”。

然而,印度疫苗接種運動第三階段進行的並不順利。一方面,僅有12個邦在第三階段開啓18-44歲人羣接種。另一方面,已經開始該年齡段疫苗接種的邦也因庫存不足而面臨停止接種。

由於面臨嚴重的庫存短缺,印度各邦紛紛開始 “自救”,包括德里、北方邦等多個邦和中央直轄區都進行疫苗全球招標,以儘快採購疫苗。

▲第三階段前4天各邦18-44歲人羣接種數量| 圖片來自印度聯邦衞生與家庭福利部

疫苗生產大國為何自身難保

印度一直以“世界藥房”自居。然而,在印度第二波疫情惡化之際,疫苗接種量卻不升反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印度自身的疫苗接種緣何從尚有富餘援助他國,到自身難保,甚至需要購買海外疫苗呢?

首先,印度中央政府缺乏政策連貫性與一致性。儘管已有多位邦首席部長都向中央提出儘快擴大疫苗接種覆蓋面,但4月6日中央政府表示,當務之急是覆蓋易感染人羣,不會在近期擴大疫苗接種人羣。然而在兩週不到的時間內,面臨日均數十萬的單日新增病例,印度政府草率地宣佈疫苗接種進入第三階段。這意味着各邦僅有11天的時間來應對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化。

此外,該政策也使得各邦本不樂觀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在2020-2021財年印度絕大多數邦報告出現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由疫苗產生的費用將成為一筆不小的負擔。數據顯示,印度經濟狀況相對落後的8個邦將需要花費衞生預算的9%-30%用於採購疫苗。而這一數字還不包括疫苗運輸、人員培訓等其他成本。

▲印度經濟相對落後八邦採購疫苗所需費用及佔衞生預算比例 |圖片來自Census of India, Cowin Dashboard

第二,印度政府在推進疫苗接種運動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在疫苗短缺引起廣泛爭議的情況下,印度衞生部卻隱瞞疫苗推出和定價等關鍵信息。

第三,疫苗登記過度依賴APP,“數字鴻溝”成為“疫苗鴻溝”。根據印度政府的政策,18-44歲年齡段接種疫苗必須通過“Cowin”門户網站進行註冊。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註冊過程充滿混亂,由於大量用户湧入導致服務器陷入崩潰。除了硬件不過關外,更大的問題是大量印度人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據數據統計門户網站Statista顯示,截至2021年,印度互聯網普及率僅為45%,這意味着印度超過半數人無法通過網站登記疫苗接種。

最後,印度政府所謂的疫苗“自由化”政策存在重大問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採取自由化疫苗政策的國家。大多數批評者稱該政策不過是中央政府將疫苗接種的重大責任轉嫁至邦、私營企業和公民。

表面上看,“自由化政策”決定各邦可以直接向疫苗生產商購買50%的疫苗,但實際上中央政府限制各邦必須基於人口比例採購,按人口分配疫苗的政策看似公平,但由於各邦實際感染情況、接種速度不一,實則並不公平。

疫苗接種運動前景不容樂觀

目前來看,印度這場“世界上最大的疫苗接種運動”已無法維持初期的高速推進。在不斷加劇的第二波疫情海嘯面前,印度的疫苗接種運動將去往何方?

首先,從印度自身來看,為提高疫苗產量,印度財政部已批准為血清研究所及巴拉特生物技術公司分別提供300億和150億盧比資金。上述兩家公司近日宣佈到8月,月產量將提升至1億劑和8000萬劑,但這與印度政府“8月至12月生產20億劑疫苗”的計劃仍相去甚遠。

由於印度中央政府“優先保障第二針”的原則,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60歲以上、醫務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都能獲得兩針大幅度覆蓋,45歲以上年齡段覆蓋率也會加快。然而,18-44歲人羣將不會迎來大幅疫苗接種。

其次,就海外疫苗來看,俄羅斯疫苗“衞星V”也在印度獲得了緊急使用許可。目前有印度大約進口15-20萬劑“衞星V”疫苗,印度政府表示,印度將在未來三個月內擴大該疫苗進口,投入“非中央政府”疫苗採購渠道,這意味着邦政府或私立醫院可以採購,但印度中央政府不會進行採購。



  作者:陳安瀾(上海外國語大學印地語專業助理研究員)

  編輯:吳姝

責任編輯:宋琤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