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探究丨滴滴x比亞迪=D1∞也許是計算未來出行的公式之一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綜合

“未來在城市出行還需要自己買車嗎?”這是程維在“滴滴開放日”提出的問題,也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這是顯然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以目前人們對出行的需求,以及汽車在生活中除了代步以外的各種附加值,現在當然不現實,但是如果把城市交通發展的現狀,出行需求的轉變,以及用户對車的認知改變結合起來,我想這也並非只是一句誑語。

滴滴聯手比亞迪,把這個目標或許又往前試探着推進了一步。

未來出行的痛點和轉變

擁堵,停車難是目前大城市的通病,自己擁有一部車固然是最方便的,但是當你堵在路上,或者到了目的地找不到一個停車位而來回徘徊的時候,想必後悔沒有打車或者叫個車。

解決擁堵的方法也有很多,從政策層面我們已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城市進行限購(儘管此舉只是治標不治本),發展軌道交通、網約車等多種公共出行方式,提升核心城區通勤效率。因此,資源共享必將成為趨勢。

從用户的需求來看,90後甚至00後對於汽車的態度,與70後和80後還是有一定差異,除了高端的豪華品牌以外,車對於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説,身份象徵的作用在減弱,情懷的因素更是日漸稀釋,正像日本當今年輕人對汽車的認知一樣,它就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的工具,或者説帶有多種功能的代步工具。因此,有沒有車不是關鍵,方不方便出行才是核心。

那麼滴滴作為提供出行的服務商,從趨勢上來看,在未來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滴滴此次攜手比亞迪,可以説是在智能出行行業野蠻生長時期與汽車製造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做出有實驗性質的積極嘗試。

這對於出行服務運營商和傳統車企來説都是一個機會,開啓未來出行服務合作新的模式,不僅可以為出行服務的不同場景定製更合適的車型,同時也為傳統的車企轉型找到另一條出路。

D1不是普通的“改裝車”

實際上,比亞迪在這次合作中主要充當的是硬件生產商的角色,而D1正是為滴滴的網約車業務專門打造的車型,它不是某款售賣車型的改裝或者改款,它的產品特點無一不體現着網約車用途的用户需求。因此,D1這款車並不是針對個人購買市場銷售的車型,你無法在4S店裏買到它。

D1採用了類似MPV的兩廂車造型,雖然是A級車的尺寸,但軸距達到了2.8米,後排乘坐空間自然有了更好的保障。

右側車門採用了側滑的開啓方式,地台與地面的距離僅有35釐米,這兩點顯然是為了方便上下車而專門考慮。

後排可以選裝雙獨立娛樂屏,可以有視頻內容,甚至miniKTV的功能,當然在車裏唱K可能有點太過超前,但是後排功能擴展一定是未來的方向。此外,後排杯架、USB充電口也都是從大量的用户調研中有針對性的功能設計。

滴滴x比亞迪組合走出新路

不難發現,D1除了比亞迪在純電動車製造方面豐富的經驗,也根據滴滴的運營需求進行了正向開發。那麼車有了,滴滴的運營模式也初步成型,兩家企業的緊密合作又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現在出行的剛需存在,外界的環境和人們的認識都在發生改變,對於出行行業的滴滴,以及轉型中的比亞迪都有着哪些更有意義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車企在向智能出行公司轉型,而滴滴這樣的服務運營商在運營經驗、應用軟件的用户體驗,數據收集分析,甚至是發生突發情況的處理方面都是有先天優勢的,有了定製車輛後,服務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在未來的競爭中比車企轉型做出行要更得心應手,競爭力顯然是直線上升的。

其次,滴滴與比亞迪聯手,是出行運營商與製造商合作的新模式,使兩種行業能夠揚長避短,形成新的合力。此前,只是主機廠自建共享汽車出行公司,或者網約車公司,但顯然隔行如隔山,雖説車型統一,但畢竟作為家用車為設計初衷的產品,放到運營上就很容易暴露出了短板,而且還會給已經購買同款車的普通用户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另一方面,主機廠通常會把app的架構搭建和運營外包給第三方,這就導致了很多用户痛點與運營服務之間的斷裂,不能及時得到調整,造成用户體驗不夠好。

如果融合了運營商與製造商雙方的長處,就能得到1+1>2的效果,尤其是作為互聯網原生企業的滴滴,在數據分析,運營方面可以有的放矢的給主機廠提出相關的需求,更好的反哺滴滴的運營,使用户體驗更出色,而比亞迪也可以揚長避短,專心研發,按照訂製需求來生產車型,從這個點來看,比亞迪也能夠術業專攻。

第三,比亞迪在這個合作中看似只是供應商的角色,但也為車企的轉型中擴寬銷售渠道換一條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車企一定要大包大攬所有的智能出行服務嗎?也不盡然,儘管這個話題在很多車企已經形成共識,並作為重要的戰略轉型目標,但是造車相比提供服務的跨度並非那麼簡單,從思維方式到執行也有很多細枝末節需要摸索和改變,那麼比亞迪把出行運營服務商的數據反饋變成更適合的產品,既可以參與智能出行共建,又為產能提供新的出口,何樂而不為。

當然,我覺得 比亞迪D1只作為定製款,而不進入到針對個人的銷售領域,也是比亞迪對品牌的一種保護,畢竟如果有一天滿街的網約車跟私家車都一樣的話,比亞迪的相關車型以及品牌都會或多或少受到牽連。

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現在的出行服務商,都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未來的出行到底是以什麼為基礎?智能出行終端的形態到底會是什麼樣?出行的環境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如何形成一個能夠互利共贏的生態?滴滴和比亞迪至少在這個模糊地帶邁出了第一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