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雖試圖重構產業鏈與供應鏈,但企業自身仍是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會進行綜合性的風險評估,供應鏈的佈局不會受到太多政治因素的影響。”
5月11日,日本國會參議院正式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由於該法案上月已獲國會眾議院審議通過,參議院的批准意味着日本經濟安保法得以成立。
該法案由岸田文雄政府力推,旨在加強信息技術保護、應對經濟安全等事宜。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該法案與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相悖,在情理上站不住腳。
日本參議院11日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 圖源:GJ
“大棒+胡蘿蔔”
《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案》11日起生效,並於2023年開始階段性實施。
據日媒報道,該法案主要包含強化供應鏈韌性、加強關鍵基礎設施審查、敏感專利非公開化、官民協作強化尖端技術研發等四大內容。
具體而言,包括:
1. 設立政府援助制度,通過政府補貼吸引重要廠商到日本辦廠,增強稀土等重要礦產、半導體、蓄電池、醫藥品等“特定重要物資”在日本國內進行生產的能力;
2. 設立事先審查制度,通信、能源、金融領域企業引進重要設備或系統時,政府將針對外國產品或系統加強審查;
3. 為防止可用於武器開發等的尖端技術外泄,政府將限制相關專利公開,並對專利申請人支付補償;
4. 將經濟安保基金增加至5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8億元),為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研發提供資金與信息,確保日本在關鍵領域的技術優勢。
總體上看,該法案賦予了日本政府更大的權力去幹預企業相關行為,日本企業今後在開展對外貿易、投資等合作方面將受到更多的約束。此前,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等經濟界團體已表達相關擔憂,認為政府加強幹預會干擾企業正常的市場行為,也可能留下法律灰色地帶。
RCEP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也將制約日本重構產業鏈的意圖。圖源:computerhistory
這些措施看似複雜,但在陳子雷看來,“大棒+胡蘿蔔”足以概括其主要內容:“大棒”即懲罰性措施,目的是限制外界獲取日本在高精尖領域的先進技術,對相關違規行為予以懲罰;“胡蘿蔔”即鼓勵性措施,如通過財政補貼等誘導企業重構關鍵產業的供應鏈,進而增強日本經濟的韌性。
“雷聲大雨點小”
對於該法案,日本主流媒體在報道中無不將其與當下的地緣政治局面聯繫起來。
日本時事通信社評論稱,鑑於中美博弈加劇,以及俄烏衝突導致地緣政治風險提升,日本政府正在強化半導體等重要戰略物資的供應鏈。日本共同社評論稱,日本政府試圖強化經濟安保政策,是為應對在尖端技術領域崛起的中國,以及仍在進攻烏克蘭的俄羅斯。
日本以經濟安保為藉口推出的一系列舉措,自然引發對中日經濟和技術交流的擔憂。但陳子雷表示,從中日兩國此前經貿合作的情況看,日本政府相關舉措可能會呈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一方面,日本政府長期以來對中日兩國間高技術產業上的合作就比較消極,中國對日投資受到較多限制,專利往來也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中國多年來都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對象,且雙邊貿易額自疫情以來屢創新高。日本政府雖試圖重構產業鏈與供應鏈,但企業自身仍是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會進行綜合性的風險評估,供應鏈的佈局不會受到太多政治因素的影響。
“日本政府雖願提供一定補助,但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市場、物流、通關便利化程度、勞動力素質、相關法律法規等因素。”陳子雷表示,“中國具備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是日本海外企業最集中的國家,也是潛力最大的消費市場,再加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已付諸實施,這是以遵循市場邏輯為主的日本企業難以放棄的。”
但陳子雷也指出,日本政府相關舉措增加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門檻,人為製造貿易壁壘、技術壁壘與投資壁壘,有違其長期主張和支持的貿易自由化精神,“這不是建設性的方案,阻礙全球合作與區域合作的潮流”。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楊一帆
編輯 深海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