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盛:東南亞對華認知更成熟了

對於處在大國博弈夾縫中的東南亞國家來説,能否做出成熟、理性的外交抉擇,攸關自身的國家利益、繁榮甚至發展命運。根據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一項最新年度調查,東南亞民眾在這方面的認識日益客觀,偏執與情緒化的色彩有所降低,這對地區和平與發展無疑是個積極信息。

這份面向東南亞國家的調查揭示,地區民眾在看待中美兩國方面較之前更加平衡。比如,在對華盛頓領導力的認可度回彈的同時,對中國的信任度也有顯著提高,相信北京會在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方面做出更多貢獻。同時,東南亞社會對地區國際政治的看法也更務實。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地區最具政治和戰略影響力的國家是中國,而認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則為1/3。地區民眾對中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的評價,也都比較積極。

有趣的是,儘管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積極發展與東南亞的關係,東南亞社會卻感覺美國的地區參與度增加有限,認為美國是可靠戰略伙伴的民眾比例也有明顯下滑,從去年的54.7%下跌到42.6%。這也表明,即使美國高官一輪又一輪到訪東南亞兜售“印太戰略”,地區民眾並沒被輕易“忽悠”。

相關數據反映出近些年來東南亞地區發生的客觀變化,尤其是地區民眾對中美博弈包括對中國的認知更趨成熟。調查結果反映出一個樸素的事實,儘管中國與個別東南亞國家仍然存在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但近些年來中國的發展現實、客觀影響以及一貫遵循的平等外交原則,越來越使東南亞國家承認中國是促進地區發展的“正能量”。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之下,中國努力提供的疫苗為不少國家帶來防疫抗疫的重要支撐,成功的防疫政策則使中國繼續保持供應鏈產業鏈活力,也幫助維繫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正常運轉。

相比之下,除了高喊“民主”“自由”等所謂價值觀口號,美國名義上説重視東南亞實際則是希望把東南亞地區國家當成工具遏制中國。美國總統拜登率先對着東南亞國家宣佈推出“印太經濟框架”,但這種充實“印太戰略”的動作根本無意也無力為東南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實質性支持。

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歷的地緣政治現實也在促使東南亞國家進一步看清現狀。比如夾在俄羅斯與美西方之間的烏克蘭選擇向西方一邊倒,但在當前危機中從美西方得到的只有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持”。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政策相對來講一直平衡、務實,這是為什麼冷戰結束以後東南亞地區能夠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發展也優於世界多數其他地區的重要原因,也是該地區未來繼續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

中國一直強調支持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中心作用。作為鄰國,中國也一直在尋求進一步提升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關係。從今年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的調查來看,個別東南亞國家內部在看待中國問題上仍有一些偏執聲音,這與中國在地區和平與發展中發揮的客觀積極作用仍不匹配,也與東南亞的未來需求不相稱。但總體而言,調查結果和現實情況都表明,東南亞社會對中國的認知確實正在變得更加成熟。(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1 字。

轉載請註明: 李開盛:東南亞對華認知更成熟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