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緬甸政府瓦解了果敢同盟軍,為何不敢動佤邦聯合軍?
緬甸分為上緬甸和下緬甸,上緬甸和下緬甸其實沒有明確分界線,你可以這麼理解,下緬甸是緬甸靠南部地區,是緬族為主的地區,這些地方比較安定,上緬甸是緬甸靠北部的地區,民族情況比較複雜,有克欽族、佤族、漢族(在緬甸官方叫果敢族)等等,有些地方在歷史上屬於中國,很多人懂漢語,寫漢字,與中國邊民血脈相連,這些地方長期處於戰爭和動盪中。也就是説,果敢和佤邦都是緬甸的少數民族組成的割據勢力。
緬甸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屬國,鴉片戰爭後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在二戰期間,當地人民聯合日本軍隊襲擊英國軍隊和中國遠征軍。二戰後爆發了激烈的內戰,1948年宣佈獨立,後來又把名字修改成了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62年奈温將軍在緬甸建立了軍政權,進行集權統治,造成了社會動盪。之後沒幾年,隨着向外輸出革命政策的推行,緬甸共產黨在北方組織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因為有外來武裝勢力的參與,緬甸軍方對這一地區失去了控制。
1989年蘇聯解體,緬甸共產黨在這一地區的武裝力量因為徹底喪失了國外的支援,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權大大被削弱。果敢同盟軍和佤邦聯合軍迅速脱離了緬甸共產黨的控制,發展成為撣邦最大的兩支非政府武裝。
▲果敢同盟軍
果敢和佤邦,一心想要實行多民族和解的緬甸政府在2008年做出了努力,在新法中制定了改編計劃,但是果敢同盟軍卻不買賬,很囂張的跟緬甸中央軍隊開了火,但是卻悲劇地把自己送進了人家的口袋。曾經的王,彭家聲也被趕趕跑,果敢地區被緬甸中央正式接管。
▲佤邦聯合軍
第一,身份認同感不同。
雖然這兩支軍隊的最早期都跟中國有着巨大的聯繫,但是相比於果敢來説,這個地區的認同感比果敢王的認同感要強的多,它們的形成本身就是來自於中國雲南的往出劃分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樣,它們也將我們中國的文化,在自己的圈子裏面盡力的發揚。
從這麼長時間的戰爭來看,果敢人員構成相對要複雜一些,可是在佤邦地區卻並沒有那麼複雜,大多數人都是從中國早期漢化而來的一些人,這些人並不是各個民族而組成的,所以它們也不認為自己是緬甸人。
第二,具有堅定的信念。
對於佤邦這支武裝力量來説,它們的思想上高度要比果敢的同盟軍高很多。可能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它們也是一隻帶有思想和信念的隊伍,對於自己組織內部的建設也是非常的完善,並且建立了相關的法律來規範這些士兵的行為,所以內部的混亂情況相較於果敢同盟軍來説要少得多。這種不同的思想高度,使得它們能夠在面對一些非常危險的情況的時候,擰成一股繩合力對抗別人。正是由於這種思想高度,所以它們才能夠在政府想要收編它的時候,統一陣營的去拒絕對方。
第三,領導方式不同。
佤邦軍與果敢同盟軍雖然都於1989從緬北脱離出來,但兩者走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從果敢同盟軍內部來看,雖然有號召力較強的彭家聲領導,但彭家聲在統治中,採用的方式僅僅只是按照自己的土匪方式。比如説選定自己的親人來任用,使得大多數有才的人無法得到才能的施展。而鮑有祥接管聯合軍後,既採取堅強的統治,也實行民主式管理,不僅有佤族領導,也有其他族的領導。而且各個民族的領導都有着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的下的武裝很穩固,緬甸政府軍不敢打這樣“鐵板一塊”的武裝。
雖然佤邦聯合軍脱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領導,但其軍隊仍然保持了共產黨武裝的特點,進行了軍民一體化的改造,軍隊中有政委,在地方上有縣大隊和民兵營。
因為他們受到緬甸政府的認可,有合法的身份和席位,佤邦聯合軍表面上聽從緬甸政府的領導,在內部採取了高度自治,有獨立的軍政體系,類似於一國兩制。因此佤邦聯合軍和政府之間達成了政治默契,基本上保持相安無事。
佤邦聯合軍和果敢同盟軍都是緬甸少數民族武裝部隊,又都曾經接受過緬甸共產黨的領導,實際上他們是同盟軍。緬甸政府軍沒有辦法將他們全部剷除,就對佤邦聯合軍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總結
由於這些綜合因素,才使得佤邦聯合軍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之中,能夠有底氣地去拒絕緬甸政府的收編。緬甸政府之所以會有收編它們的行為,也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發展,可是緬甸的內部形勢較為複雜,想要收編這樣一支有着強悍戰鬥力和較高思想覺悟,以及堅強後盾的部隊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困難重重,所以兩方才能夠堅持,多年依舊沒有成功,而10年之前的果敢同盟軍被收編,也使得它們有了更多的經驗與教訓,才能夠讓自己從這種不斷總結的過程之中,努力的向前發展。
以上是鐵桿軍迷觀點,歡迎關注鐵桿軍迷,歡迎深入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本人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