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低慾望社會",顧名思義,是指人們對整個社會缺乏慾望和信心,對事物沒有渴求,整個社會,都陷入缺乏幹勁的狀態中。
早前,日本的著名管理師大前研一曾指出:"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慾望社會"。
關於這種現象的討論,在日本本土有很多,不過主要指向的人羣是年輕人,老年人缺乏慾望,其實是較為正常的事情,隨着年齡增大,人生時日不多,不再苦苦花費時間,去拼搏過於遙遠的事情。
而年輕人不同,社會的正常運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年輕人的努力奮鬥,倘若他們缺乏幹勁,沒有理想,陷入"低慾望",國家都會面臨停滯威脅。
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1991年,日本陷入泡沫經濟的漩渦中,在失去的20年中,無比巨大的生活壓力,飽和的職場需求,讓整個社會的消費慾望,都持續處在低迷狀態。
即使房貸利率逐年降低,但30歲之前買房的人,還是少之又少,這些日本年輕人們,彷彿不再追求生活質量的提升,只求普通的活着,這究竟是為何呢?
1968年,高速發展的日本一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4年,日本國內出現石油危機,短暫的落後後又重振旗鼓,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快速復甦,一路向前發展。
優良的產業,給日本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80年代初,以豐田為主的汽車產業、精密儀器製造等行業,力壓美國,登上世界第一的寶座,國內一片欣欣向榮。
這樣的繁榮,卻在80年代末,朝着難以預料的方向發展去。當時房價暴漲,日本人人都是大富豪,按照當時的地價,甚至有人説"一個東京便能買下整個美國"。
日本的高匯率、列車的發展、非洲的礦產、歐洲的藝術品等等,這樣的繁華景象,讓無數國家眼紅。
老百姓們不惜貸款,來添置一套又一套的房子,可惜好景不長,1992年,日本股市一路下跌,最高時有38000以上,最低時卻跌破7000點,讓無數人一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由儉入奢容易,可由奢入儉難。
對日本人來説,這樣嚴重的影響,損傷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年輕人的思想,他們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輩們操勞一生,臨了卻被房地產泡沫榨乾了一生的財富,身處高齡,卻不得不繼續作為"社畜",用微薄的收入,供養着整個家庭。
所以,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大部分不想結婚,不願意買車買房,更不願意去做高風險的創業,就想不斷地存錢再存錢,為未來的生活增添微弱的保障。
這樣一來,年輕人都沒有消費的慾望,沒有創造力,整個社會便死氣沉沉。伴隨着日本未來的老齡化現象,這種現象會更加嚴重。
"宅文化"是很早就出現的詞,主要是指有些年輕人,疲於社交,而窩在家中,長時間不外出的現象。目前在日本,宅文化較為盛行,根據相關統計,很多年輕人成年之後,所交的朋友,半徑也侷限在家附近5公里內。
其次,相對於成年婚嫁,年輕人們更願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如果想要成為理髮師,那就早早地去購買相關設備,學習美容美髮,如果對旅遊感興趣,那麼工作所掙的大部分錢財,都會花銷在這件事情上。
所以説,國民性格偏內向的日本人中,年輕人們不僅覺得社交麻煩,對於娶妻生子等事,更是覺得頭疼,買房子、買車子是很遙遠的事情,生孩子就更別提了,對未來的低慾望,正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
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成為了日本儲蓄的主力軍。根據相關統計,日本人在30歲出頭,就開始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儲蓄錢財,2015年,日本國民的個人資產達到1700萬億日元,這些錢,絕大部分都被老年人所持有。
經歷過原先的泡沫經濟,很多老年人對於未來感到不安,擔心國家的年金體系不能持續下去,以至於日本老人的退休金中,三成都轉化為儲蓄,再者,日本的醫療體系花銷較大,萬一生病,治療都是問題。
另外,日本的養老設施還是不夠完善,早年二戰之後,國家曾鼓動國民,養成收益儲蓄的習慣,而老人想要讓子女贍養自己,手中也必須有足夠的錢,來牽制他們履行此等義務。
如此龐大的儲蓄資產,卻因為"低慾望",無法流入市場,也根本拉動不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便利的生活給人們很多選擇,但社會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仍是我們不能逃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