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承認吧,西方無力阻止中國崛起”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崛起的“責任”不在美國

你經常會在新聞中看到這類故事,以至於它們成為陳詞濫調。一個失去親人的人開始聲討奪走其親人的疾病、犯罪或公共安全危險,並因此獲得他人的支持和捐款。促使他們這樣做的是一個真誠的願望,即讓其他人免受同樣的悲痛。但也有一種想要奪回掌控權的深層心理需求。在被一個反覆無常的世界所欺騙和支配之後,這種掌控的感覺,無論多麼短暫,都能使他們得到安慰。

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國家也有需要處理的失落感。無論有朝一日是否會被中國超越,美國都已經失去上世紀90年代的那種單極地位。然而,美國應對這一創傷的方式,是糾結於它本來可以採取什麼對策以避免目前的情況。如果中國沒有在20年前被世界貿易組織(WTO)接納就好了。如果美國曆屆政府與北京打交道時不那麼輕信對方就好了。這種自責可以追溯到1949年。當時——正如一些共和黨人現在仍然幻想的那樣——是美國把中國“輸”給了中國共產黨。

表面上看,這種自責似乎很有勇氣,很真誠。事實上,這是在避重就輕。另一個選擇是承認一種現實:這個更大、更古老的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在鄧小平的領導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以來,(再度)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西方可能會以一定的代價推遲中國登上世界之巔的時間,但完全阻止中國崛起從來都不在西方的能力範圍之內。

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比承認過錯更痛苦。民主世界的其他國家並不比美國更好受。“西方是如何邀請中國吃它的午餐的”——這聽上去像是出自美國福克斯新聞,聳人聽聞,並虛假地運用大白話。而事實上,這是英國廣播公司(BBC)上週一篇文章的標題。考慮一下它的兩層含義。首先,世貿組織在2001年本可以振振有詞地拒絕中國這個人口占世界1/5的國家,後者剛經歷了二三十年的市場友好型改革。其次,這樣做本來只會阻礙中國發展,而不是西方,儘管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公司在中國入世後熱衷於利用那裏的低廉勞動力。

如果這只是學術上的錯誤,那麼我們不必理會。但這種幻想是有政治後果的。推動特朗普入主白宮的一個觀點是,在中國的崛起之路中,美國精英是失職的,甚至是同謀。克林頓、小布什和奧巴馬等歷任總統仍然被認為出賣了美國的產業(但卻沒有因美國家庭受益於來自中國的廉價商品而獲得肯定)。認為強大的中國是歷史反常現象的觀念,支撐了美國的很多民粹主義論調。

西方永遠在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覺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過錯),以迴避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我們是多麼微不足道)。否認世界上其他國家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在1949年就夠奇怪了,至少當時美國在全球產出中的份額足夠大,可以想象自己能影響遙遠的其他國家。但到了21世紀還這樣想,那就是活在一種自以為是的譫妄中了。

這也在華盛頓引發了一個明顯的認知矛盾。對華鷹派指責一兩個美國領導人促成了中國的崛起。蓬佩奧擔任國務卿時,似乎懷疑即使是尼克松在1972年承認這個“紅色”國家的舉動也是天真的。這種表面強硬的問題在於,它認為中國無法在自己的努力下實現繁榮。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這種鷹派行為?為什麼要永遠(對中國)保持警惕和加大軍事上的投入?中國不可能既是一個令人敬畏的世紀對手,又是一個傻傻的自由貿易主義者無意中創造的產物。

事實是,沒有人比那些認識到中國十分龐大且雄心勃勃、無論是否加入世貿組織都無法長期被遏制的人更嚴肅地看待中國。真正的鷹派也相信中國的崛起是註定的。▲(作者嘉南·加內什,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