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華盛頓將反腐武器化,用心不善

美國白宮6月3日發佈一份文件,題為《關於將反腐敗確立為美國國家安全核心利益的備忘錄》。這份文件同時宣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多出了一種新的文件類型,即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上述反腐敗備忘錄,是這種備忘錄的第一號文件。

綜合已有的各方分析和解讀,結合《備忘錄》的主要內容,可以發現,本屆美國政府基於國家安全以及國內政治等多重考量,不僅將反腐問題政治化、安全化,而且還準備尋找務實路徑,將反腐敗問題武器化,繼而實現在國際上用反腐敗問題實施“顏色革命”、跨國干涉異己、牽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目標。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反腐敗,尤其是打擊跨國腐敗,本身早就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議題;從實踐看,這種合作主要是通過司法領域的務實溝通與合作展開的,有非常成熟的機制。不過就這方面的實踐看,美國在世界上本是一個特例:從制度安排看,通過遊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美國是世界上少數腐敗問題合法化的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對全球各國,尤其是與美國持不同立場國家的罪犯,包括腐敗分子的包庇和掩護,也是美國長期實踐中的一個鮮明特色。

其次,這次的關注聚焦於美國政府推動反腐敗問題安全化的主要政策性考量:將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以及中央情報局納入其中,在全球範圍開啓情報機構介入反腐敗工作的先例。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核心技能之一,是欺騙、撒謊和偷竊;這樣一個機構公開介入反腐敗的實踐操作,人們有理由擔心,反腐敗將成為中央情報局進行栽贓、陷害以及抹黑的最新理由。用情報機構進行的反腐敗工作,將實質性危害真正需要嚴肅認真對待的反腐敗問題,並對全球反腐敗的司法務實合作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此次《備忘錄》第二節第6項的內容,揭示了拜登政府對反腐敗問題安全化的多重考量。在這部分,拜登政府突出所謂“戰略性腐敗”,或者借用美國“政治”網站的報道,“武器化”腐敗的概念,表現的是美國對心目中唯二能夠與華盛頓進行全球對等競爭的國家,俄羅斯以及中國的擔心。所謂“戰略性腐敗”,就是任何被認為從俄羅斯或者中國拿了不符合美國政府各種規定的資助,在美國國內開展活動的行為。具體來説,開設空殼公司,利用美國的規定進行遊説,以及在網絡空間散佈“虛假信息”,都是美方的防範重點。打擊對象中,除了被美國認定的外國政要、國企等之外,還包括他們在美國的合作方。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懂王條款”,也就是聚焦拜登的前任與俄羅斯那段引發無數猜測的關係。雖然司法程序無法確認“通俄門”,那麼“反腐備忘錄”顯然可以重新定義這位前任與俄羅斯在商業上的某種往來,繼而用“腐敗”和“反腐敗”的名義進行對應處置。

從操作層面看,華盛頓的基本設想是要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下設一個機構,名為民主和人權局,具體推行這項工作。“反腐備忘錄”的出現,體現了拜登總統對反腐敗問題長期持續的密切關注,但同時,它涉及到副總統辦公室、國務院、財政部、國防部、司法部、商務部、能源部、國土安全部、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國家情報局局長辦公室、中央情報局、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辦公室、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家安全局。這個龐雜的覆蓋範圍,決定了這份備忘錄的執行需要相應的時間,目前看,是200天,也就是到2021年12月20日左右,要出一份報告,然後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敦促總統推進後續工作。

這種構想和操作路徑符合拜登個人的經驗: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出任副總統的拜登就在烏克蘭以“調查腐敗”為抓手,清理和打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他將反腐敗納入廣義民主人權框架,有助於改善和提升在新冠疫情災難中遭遇重大損失的美西方原有普世價值觀,為美國即將召開的民主峯會注入新的價值性議題。當然,從可能的實踐看,在諸如阿爾斯通和華為等案例中,編造司法性質的理由或者藉口,用法律武器作為工具和手段,對美國眼中的戰略競爭者進行系統打壓、圍剿乃至劫掠,是一種常態化的政策選項,拜登政府毫無疑問希望進一步強化這種工具,從而更好地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

對中國企業來説,在海外的商業活動,無論是否與美國相關,都要做好提升自身合規能力,有效因應美國反腐敗名義下的長臂管轄、商業性目的驅動的劫掠,以及以孟晚舟事件為代表的在特定情況下的政治綁架。中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美方的這一動向,關注美方的行為模式,做好回應美方用所謂反腐敗問題,在貿易和金融兩個領域逼迫中國做出美方預期讓步的各種策略準備。繼而,探索更加有效的政策工具體系,為對等保障中國海外企業在當地應有的利益,做出更多更積極的貢獻。(作者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35 字。

轉載請註明: 沈逸:華盛頓將反腐武器化,用心不善 - 楠木軒